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教育论文解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制(2)

发布时间:2014-07-14 18:24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他们到头来不过是笨拙的工具”l 对于研究生而言,通过师从于导师的科学实践活动,可以更为深刻地领略求知与爱智的科学精神,这是创新能力乃至科学认识能力形成的灵魂之所在。

 

  三、从创新能力的认知内涵看其形成过程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早已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我国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颇多,但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评价内容予以剖析和分解的极少。” 对创新能力这一概念,存在着诸多的理解和表述,他  们各自揭示出创新能力不同层面的不同内涵。恩格斯在盛赞文艺复兴时曾说到:“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这段经典表述,揭示出创新能力所包含的知识基础、能力结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等诸多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笔者进而将其表述为:以好奇心、善质疑为特征的创新意识,以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为表征的创新技能,以善于发现问题的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鉴赏力为核 D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以坚韧执着为标志的创新的意志力品质,综合形成的富于创造力的人格品质。

 

  遵循现代教育学观点和人才学的理念,结合目前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解析创新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特征:(1)本科阶段——构筑创新能力的知识基础。形成以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某~ 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体和以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知识为统领的三层金字塔式梯形结构。旨在对于知识体系层面的科学和科学意义上的知识体系有~个完整的框架性认识,构建起创新的知识基础,形成创新的意识理念。(2)硕士阶段—— 由知识结构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结构的转化。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但不等于能力,知识本身也不能自然转化为能力。通过方法学知识与技能的强化,尤其是以课题研究为形式的科学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的内化并以此为前提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作为本科阶段知识教育的延伸,旨在领略科学知识发现及科学知识大厦形成的机制以及创新的技术方法等操作层面的技能。(3)博士阶段—— 以科学思维和科学鉴赏力为标志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乃至科学认识能力的核 D是科学思维能力。这就是恩格斯在评价科学巨匠时将思维能力置于首位的缘由。而抽象的科学思维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为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科学鉴赏力,贝弗里奇称之为“科学的本能” ,它是科学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最高境界和体现。渊博而深厚的知识基础为科学思维提供了活水源头,丰富而多姿的科学实践为科学鉴赏力提供了智慧的灵动。所以,博士阶段不仅要从知识层面强调熟知学科前沿,也不仅要从能力层面强调独立研究,更应该从思维、从智慧层面进一步强化哲学修养。人们在赞叹牛顿、爱因斯坦、钱学森等科学巨匠的科学成就时,发现一个颇具情趣的共性现象——这些科学大师都具有深厚的科学哲学修养。

 

  没有哲学智慧,就不会有创新的魂魄。由此可见,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确实都存在着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却具有不同的含义、迥异的目标和各具特色的方式,体现其内在的关联性和整体的逻辑序贯性,不可过于笼统地泛泛而论。

 

  综上所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更非一蹴而就之易,需要一个漫长的综合性认知发展过程。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不仅为确立研究生培养理念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更为由此寻求优化  培养的路径,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教学改革尝试可能会失之于盲从。

 

  本文是由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本文编号:4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104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4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