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7 14: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两包”(包上学、包分配)到“两自”(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改变,使大学生从就业“金字塔”的塔尖跌落而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普通一员,承受巨大的就业压力。另外不断扩大的劳动力需求缺口和劳动力供求结构性失衡使就业竞争越发激烈,也导致大学生在求职道路上举步维艰。近年来,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缺乏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价值观错位及缺乏相关法律常识等,大学生就业是否诚信也成为其中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更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体现。大学生诚信就业对社会、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失信问题也会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中诚信表现整体良好,但部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求职简历注水,面试吹嘘、自我拔高,伪造证书、奖状,签约后随意违约及频繁跳槽;这些行为呈现出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性、目的功利化、弄虚作假手段多样化、就业失信行为普遍化等特征。大学生就业失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其深刻的成因,既有客观社会因素,如社会不良环境的误导、学校引导不到位、家庭诚信教育缺失、用人单位不良诱导等;也有其主观个体因素,即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力不足、职业价值观错位、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等。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需多方协作,政府要发挥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学校要履行在大学生诚信品行培育中的“主阵地”职责,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管理;家庭应突显在青年品德塑造中的“引路人”效用,树立良好的诚信榜样;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中要用活“主考官”权利,营造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大学生要明确在就业竞争中的“运动员”身份,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诚信 就业失信 诚信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序言10-2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7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2.2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15-17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创新之处17-20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研究方法18
  • 1.3.3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18-20
  • 2.诚信就业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20-25
  • 2.1 相关概念界定20-22
  • 2.1.1 诚信20-22
  • 2.1.2 就业诚信与就业失信22
  • 2.2 诚信就业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22-25
  • 2.2.1 诚信是大学生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就业的重要助力22-23
  • 2.2.2 大学生诚信就业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23-24
  • 2.2.3 大学生诚信就业是大学生良好群体形象的表现24-25
  • 3.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的现状25-37
  • 3.1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主要表现25-30
  • 3.1.1 求职简历注水26-27
  • 3.1.2 面试吹嘘、自我拔高27
  • 3.1.3 伪造证书、奖状27-28
  • 3.1.4 签约后随意违约28-30
  • 3.1.5 频繁跳槽30
  • 3.2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特征30-33
  • 3.2.1 认识与行为的矛盾性31-32
  • 3.2.2 目的功利化32
  • 3.2.3 弄虚作假手段多样性32-33
  • 3.2.4 诚信缺失行为普遍化33
  • 3.3 大学生就业失信的不良影响33-37
  • 3.3.1 影响个人的职业生涯34
  • 3.3.2 影响就读学校的声誉34-35
  • 3.3.3 影响用人单位的计划35
  • 3.3.4 影响人才市场的秩序35-36
  • 3.3.5 影响公民道德体系的建设36-37
  • 4.大学生就业失信的原因分析37-46
  • 4.1 社会负面因素催生大学生就业失信行为37-43
  • 4.1.1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误导就业抉择37-39
  • 4.1.2 学校教育引导作用发挥不到位39-41
  • 4.1.3 家庭德育角色一定程度缺失41-42
  • 4.1.4 部分用人单位行为失当反促学生失信42-43
  • 4.2 个人消极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失信43-46
  • 4.2.1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不足43-44
  • 4.2.2 部分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44
  • 4.2.3 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44-46
  • 5.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建设46-54
  • 5.1 政府要发挥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指挥棒”作用,建立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46-48
  • 5.1.1 突出经济支撑,努力削减就业的现实压力46-47
  • 5.1.2 强化法律规范,积极构建诚信就业的监督体制47
  • 5.1.3 夯实环境基底,不断浓厚诚信就业的社会氛围47-48
  • 5.2 学校要履行在大学生诚信品行培养中的“主阵地”职责,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管理48-51
  • 5.2.1 以思想教育为先导,强化大学生诚信就业理念48-49
  • 5.2.2 以管理评估为主体,健全大学生诚信管控机制49-50
  • 5.2.3 以就业指导为保障,,降低大学生就业失信概率50-51
  • 5.3 家庭应突显在青年品德塑造中的“引路人”效用,树立良好的诚信榜51
  • 5.4 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重诺要用活“主考官”权利,营造和谐的劳动人事关系51-52
  • 5.5 大学生要明确在就业竞争中的“运动员”身份,提升自身就业能力52-54
  • 5.5.1 增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硬指标52-53
  • 5.5.2 深化诚信理念,塑造诚信品行53
  • 5.5.3 转变就业观念,把握就业市场主动权53-54
  • 结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附录59-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大法;;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根源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10期

2 许中华;关于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6期

3 童卫丰;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探析[J];理论观察;2005年04期

4 张勇华;;重庆市大学生就业诚信取向特点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08期

5 郭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的对策思考[J];高教论坛;2008年03期

6 肖凡;;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2009年10期

7 滕芳;许中华;;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与成功就业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05期

8 陈永华;全晓松;张联英;;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9 王本贤;;高校大学生就业诚信之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5年06期

10 陈艳,许中华;大学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J];青年探索;2005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佳;F大学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状及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温岚;广东省民办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攀;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李明;武汉地区部属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罗丹;大学生就业诚信体系的构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吴丹;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一;论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D];东北大学;2011年

8 向媛秀;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9 厉飞飞;大学生就业诚信及其与职业价值观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杜瑞平;当前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诚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92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292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8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