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研究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环节与阶段,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包含了培养环境与氛围的建立、培养对象的确定、培养主体的确立、培养模式的构建、培养基地的建立,高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学习的这一阶段,技能人才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经过了初步的塑造。因此可以说,高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1 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高校对高技能人才进行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完成技能人才的初步塑造。
1.1 对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启蒙教育进入高校的学生起初对专业的认识比较肤浅,处于表面化,对于专业内涵与技能的构成的了解接近于零。高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所发挥的首要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启蒙教育。通过安排相应的课程,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科学的定位,讲述专业学习的内容与课程构成。再进一步通过采取必要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兴趣。
1.2 对高技能人才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技能人才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前,必须学习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从认识层面上进人专业学习。专业理论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不同高校所安排的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略有差异,但是专业必备的主干课程基本相同。高等学校通过安排适合的教师,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对专业理论进行讲解。
1.3 对高技能人才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之后,需要安排实践环节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与训练。实践环节的安排首先按照每一门专业课程所隐含的技能进行,然后再安排综合性技能训练。学生通过一个一个技能环节的训练,逐步了解与掌握所学专业技能的操作过程和技巧,突破技能操作的零起步。
1.4 对高技能人才的相关工作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了在企业中更好地工作,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还要在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之外,学习练就并逐步完善人际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这些能力,高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来对技能人才进行教育与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例如技能大赛、社会服务活动等,提升这几方面的能力。
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也很重要,它决定了技能人才进行工作的投入程度与操作状态。基本素质指的是职业道德素质,表现了技能人才的敬业、踏实、诚信、谦虚、勤恳的程度。
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个人发展潜力。
1.5 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初步塑造学生经过在高校接受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后,已经掌握了成为一个技能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具备了与 I 作有关的一系列能力,因此,可以说,完成了技能人才的初步塑造。
2 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辽宁省内二十多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使用高技能人才的企业、以及一些已经工作过一段时间的高校技能型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收集了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的现状的资料。
总体来说,辽宁省内的各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都能完成对于技能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设置了比较系统的课程和技能培训体系,能够完成对技能人才的初步塑造。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着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不是非常扎实,理论知识功底较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技能人才能力的发挥,碰到问题无法快速、自主的找到解决思路与方法;二是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不能迅速上手,进入较好的工作状态。第三个方面是普遍存在技能人才基本素质不高,尤其是工作不踏实,过于注重物质方面,不够谦虚和敬业,讲求个人享受。
3 提升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的对策根据以上高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的发挥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基础作用,本文根据调查的数据资料和自身的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3.1 教学改革理念方面的对策建议高校首先要促使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改革,对现有的理念进行正确的评价,找出不足之处,最终要确立平等、自由、和谐和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所谓平等,即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关系,尽力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感,其次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所谓自由,即是鼓励学生自由的与教师对话,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谐是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压抑感降低为零。探究式教学是对以前的灌输性教学的改革,激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慢慢形成铺垫式的、积累式的学习。
3.2 培养方案方面的对策建议高校要重新思考和梳理在高校培养阶段,技能人才应该达到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然后按照这些基本要求,进一步确定技能人才在高校应该完成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 j。
最好细化分析每一门课程应该培养的能力和素质。
3.3 培养目标方面的对策建议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内容,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高校的工作都应该是围绕培养目标进行的。因而在这里单独提出来进行说明。在此对于培养目标给出一个仅供参考的确定方案:培养具有很高道德素养的,理论功底比较扎实的,具有很强操作技能的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应用于工作中的技能人才。
培养目标确定之后,更重要的是对目标的执行,按照目标对于日常教学工作的有效管理。教师和学生要把培养目标作为日常教学和日常学习的目标。
3.4 师资队伍方面的对策建议要确保教出来的学生的质量,就要提高教育的承载者和传授者— — 教师的质量。根据调查上来的资料显示,目前技能高校的师资力量都不是很强。
一是学历较低,博士学历的一般只有教师总数的5%,大多数只是本科毕业。二是教师本身的技能不是很强。大多数教师缺乏操作一线的实际技能与经验,因此在讲解的时候就无法具备充分实际应用性体验,也无法产生现场感。三是教师自身道德素养问题。大多数教师具备很高的基本素质,非常敬业,能够切实的备课,在业余时间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为教学作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也能够以身作则,笔耕论文,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典范。但也有极少数教师自身素质较差,敬业和踏实的程度不够 引。
3.5 课程改革方面的对策建议高校设置的培养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要合理,课程体系确定之后,关键要确定每一门课程的讲解思路和方法。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现于在理论知识基础上的更强的技能水平。因此,课程的讲解不能停留于纯粹的理论,而应该着眼于理论知识向技能的渗透,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角度。因此,在讲到理论知识原理时,一定要进一步讲解它的应用范围与具体环节。
3.6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对策建议在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中,侧重于实际技能与操作,因此实践环节显得尤其重要。要保证实践环节的质量,一是考虑时间和环节的安排。实践环节最好在每一门教授相关知识的课程中,考虑及时安排技能操作。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将所学知识及时应用于实际的感受,另外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从技能操作角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领会。
在实践技能训练中,必须保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训练,达到基本熟练。二是考虑地点和场地。地点可以设置在学校的实训基地,也就是由高校所建立的模拟仿真的实训场所。也可以考虑联系实际进行生产的工厂或者企业,在生产车间(下转第79页)进行。两者都各有好处也有弊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三是考虑实践技能训练的方式。技能实训的方式可以选择由教师或者企业的师傅演示,同学观看的方法。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际操作。
两者相比较,还是学生实际操作更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应该尽量选择后一种方式。
本文编号:4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