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倦怠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12 21:40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管理水平关系到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其素质和水平对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有着重大的直接影响。作为基层教学管理第一线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秘书队伍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的最直接的管理人员,是院系级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协调着教务处、各学院、各教研室,教师、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在教学管理中起着上传下达、联系左右、沟通桥梁的主要作用。

  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秘书的职业倦怠及“去倦怠”的方式方法对提高高校管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为了顺应国际教学管理趋势的发展,各大高校逐渐往规模化、国际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能和工作环境以及综合素质和工作强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日趋复杂、压力渐大的工作内容,很多高校教学管理人员采取麻木消极的应对方式,情绪迷茫、厌烦、失落、缺乏成就感,找不到自我价值,从而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一、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job burnout)是指服务与助人行业中的个体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极度疲劳的状态,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在《职业心理学》首次提出这一概念,他和Maslash成为这方面研究的开创者。1983年,Maslash等人提出了职业倦怠三个维度: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以及低个人成就感f lack of personalaccomplishment o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内容,指的是个体对周围的问题与要求以及与他人互动的工作经常感到精疲力竭,工作热情丧失;去个性化指的是个人以不带感情与冷漠的方式和态度回应周围人际;低个人成就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在教学中又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这种背景下,在教学工作和科研中,上了多少节课,有多少科研成果是有目共睹的,而教学管理工作不能被量化,不容易被看到,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教学管理只是简单的事务性、机械性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做,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得不到重视,在职务提升、职称评定方面往往面临比教师更多的困难,使个体和环境持续产生碰撞,进而使个体出现不公平情绪,长期处于不良情绪极易使教学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丧失热情,最终失去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完全陷入职业倦怠的状态。

  韩萃鸥、郭晶(2007)在调查研究中发现,高校教学管理_[作人员存在普遍的职业倦怠现象;且女性的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年龄较小和年龄较大的人员不易产生职业倦怠,中年或工龄在6年左右的发生职业倦怠的可能较大。

  黄玮、刘雪梅(2012)的研究结果显示:学历、婚姻状态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均无显着影响,女性教学管理人员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工作年限在6~l0年的教学管理人员在职业倦怠总分及个维度上都表现得最为严重,是一个职业倦怠的高峰期。

  三、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在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中,涉及面比较大的是各院系的教学秘书,如下以院系教学秘书为例,分析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地位不高,队伍结构不稳定,流动性大教学秘书在行政上属于院系管理,在业务上接受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指导,这种双重身份使教学秘书工作和协调范围很大:如与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院系之间,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

  尽管教学秘书要处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还有突发的临时性事件,很多事情的责任性都很强,但教学秘书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人们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存在各种陈见和偏见,对教学秘书的工作不尊重,认为教学管理就是简单的事务性工作,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谁都可以干,没有人关心教学秘书是否要培训、进修。而且有些教学管理岗位级别设置偏低,工资待遇与一线教师同级别相比相差很多,工作业绩也不容易被别人看到,所以说,转岗、兼职等现象非常频繁,导致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这既影响教学管理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也影响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教学管理队伍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岗位配置和队伍结构不合理,工作繁重,压力大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教学管理种类繁多。尤其是学校逐步将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很多工作不是由教务处而是由教学秘书来完成。但是在人员配备方面,由于编制的问题,最多的院系一般也就3人左右,还有很多院系就只配备1人,工作量可想而知。各院系教学秘书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事务性工作,经常加班,没有时间进行科研、进修培训,也就无法学习新的教学管理知识,不能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创新。长时间的工作压力易使人极度疲劳,丧失T作热情,笔耕文化推荐期刊,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培养工作非常薄弱,发展空间受限制重教学、轻管理是普遍现象,各高校对教学科研的重视和精力投入远远大于教学管理工作,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方面,对教师的进修培训规定很明确,而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规定却很模糊,由于高校的教学系统,教学制度近年来随着发展,变化很快,教学秘书要跟上高校教学管理的变化节奏,就必须要学习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育学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但由于教学秘书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性,每天都必须在岗,几乎没有机会去进修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容易造成工作热情的丧失,消极怠工。

  (四)长期遭受负面情绪,心理处于亚健康职业倦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教学秘书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同时涉及的部门、人员较广,碰到的问题和矛盾较多,遭受的误会、批评、委屈也多,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如果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话,就会导致抑郁,情绪衰竭,对工作逐渐变得冷漠。

  四、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去倦怠”建议

  (一)关心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增加组织吸引力学院领导要充分认识和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在高校整体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发展环境,加强教学管理的投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待遇,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依靠管理促教学,依靠管理促效率,使教学少词汇,基本的语法知识也很全面,但是为什么总是翻译出中式英语呢?不能够进行基本的语言交际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或者是书面翻译时,往往用汉语的句子做底稿,接着按照汉语的句子按部就班的逐词翻译,译出的英语自然就不是那么地道流利了,明显带有汉语生拉硬扯的印迹。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用英语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要想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要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及文化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及上下文来确定正确的翻译方法,用英语思维理解和表达,才能翻译出地道的英语,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五、结语
    汉语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地道英语的掌握程度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是中式英语产生的根本原因。缺少真实的语言使用环境,学习者就容易套用自己熟悉的汉语习惯学习英语,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免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而表达出不规范的中式英语。为了尽量减少汉译英过程中中式英语的产生,译者不仅要精通汉语和英语,而且要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背景。在英语教学上,教师尤其应该优化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多读原着、多接触地道的英语文章、增加语言的整体输入,提升语感,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经常性地、自主地进行英汉语对比学习。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文化差异会逐渐缩小,相应地,学生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中式英语。

 



本文编号:4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e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