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

发布时间:2017-06-21 11:04

  本文关键词: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小说的研究开辟了现今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不但适应了当下教育史学研究中研究视野下移的新趋势,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这种在文学中讽刺教育现状、描绘教育理想的形式,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借鉴价值。《围城》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以大学人为主人翁的现代中国有世界影响与声誉的教育小说,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更值得教育史学研究者关注。但综观现有的研究著述,大多都是对《围城》的文学鉴赏与历史考究,而对其教育价值的探究寥寥无几,讨论《围城》的教育世界的文章更属阙如。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分析解读《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入手,通过对钱钟书个人教育经历及其与《围城》创作的关系,来解读《围城》的真实教育世界;通过小说中反映的当时的教育状况,来解读《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通过作者对虚拟教育世界的批判,归纳和总结《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从对《围城》的教育世界的分析方法,建构起适用于所有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给人以方法论启示。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围城》的真实教育世界,即钱钟书的独特教育生活经历。自由、无拘束的蒙学经历为《围城》这部教育小说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从中土到西方的教育经历、从归国到执教的教育实践,使钱钟书清晰的勾勒出了理想教育世界的蓝图,并通过《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呈现出来。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即“以虚看实”而非“以虚当实”即从《围城》看战时的现实大学。笔者通过《围城》中教育问题的梳理,结合着钱钟书当年所在的西南联大与蓝田师范学院的真实状况,对战时大学教师生活、大学教学、大学管理等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而,《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只是钱钟书对战时大学的一种个人理解和看法,并且《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属于“教育问题小说”一类,这一性质就奠定了它所反映的就是教育问题,但战时的大学依旧是可圈可点的,只有先明确此点,才是对《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相对客观的解读。第三部分,在对《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和总结了《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即钱钟书的教育价值观。然而,钱钟书毕竟不是一个教育理论家,我们不能以严格的教育学术标准去要求他,因此,《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也有他的个人色彩;此外;《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虽是钱钟书所致力追求的完美境界,但他的这些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追求,难免会有一些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完全实现,因此需要客观解读,才不会有失公允。第四部分,结论。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要点,并在全球比较的视野中,提出了对《围城》的总体判断:它不仅是常言的现代中国优秀讽刺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有世界影响与声誉的教育小说;进而,笔者尝试建构了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真实教育世界、虚拟教育世界、理想教育世界),给教育小说的分析模式提供了一个新观点和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教育小说 《围城》 教育世界 三个教育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59.29;I207.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1
  • (一)选题缘由11-12
  • 1.教育小说的研究启示11
  • 2.《围城》是一部优秀的教育小说11-12
  • (二)选题意义12-13
  • (三)文献综述13-18
  • 1.相关研究现状分析13-17
  • 2.相关研究现状评述17-18
  • (四)研究方法18-19
  • (五)研究重、难点19
  • (六)相关概念界说19-21
  • 1.教育小说19-20
  • 2.教育世界20
  • 3.“三个教育世界”20-21
  • 一、真实教育世界:钱钟书独特的教育生活经历21-39
  • (一)从蒙学到留学21-26
  • 1.蒙学经历21-23
  • 2.留学前夕23-26
  • (二)从中土到西方26-30
  • 1.西方求学26-29
  • 2.求学所得29-30
  • (三)从归国到执教30-39
  • 1.西南联大执教经历30-34
  • 2.蓝田师院执教经历34-39
  • 二、虚拟教育世界:从《围城》看战时的现实大学39-63
  • (一)战时大学教师生活39-47
  • 1.困顿的物质生活39-44
  • 2.错综的人事关系44-47
  • (二)战时大学教学47-54
  • 1.教学资源匮乏47-52
  • 2.教学精力分散52-54
  • (三)战时大学管理54-63
  • 1.重学位,轻学识54-58
  • 2.政治涉入,自由不足58-63
  • 三、理想教育世界:从《围城》看钱钟书的教育追求63-76
  • (一)揖别政治的独立教育理念63-65
  • 1.基本内容63-64
  • 2.理论评述64-65
  • (二)尊重人才的现代大学制度65-67
  • 1.基本内容65-66
  • 2.理论评述66-67
  • (三)以学术为导向的纯净教育追求67-70
  • 1.基本内容67-68
  • 2.理论评述68-70
  • (四)“和而不同”的良性校园氛围70-72
  • 1.基本内容70-71
  • 2.理论评述71-72
  • (五)学位与学识并举的用人制度72-76
  • 1.基本内容72-73
  • 2.理论评述73-76
  • 四、结论76-84
  • (一)研究概述76-77
  • (二)中外比较:《围城》定位77-79
  • 1.《围城》与中国教育小说比较77-78
  • 2.《围城》与外国教育小说比较78-79
  • (三)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79-84
  • 1.教育小说的研究现状摭论79-80
  • 2.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的内涵与理论依据80-81
  • 3.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的逻辑运思与操作方法81-84
  • 参考文献84-90
  • 一、著作类84-87
  • 二、期刊论文类87-89
  • 三、硕博论文类89-90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90-91
  • 致谢91-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2 孙芳;;《围城》的俄译本片段赏析[J];俄语学习;2007年01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韩梦怡;;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J];语言与翻译;2013年03期

7 许洁;;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爱情隐喻剖析——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1期

8 彭加瑾;;《围城》的魅力[J];当代电视;1991年01期

9 萧乾;;电视剧《围城》的启示[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10 雷家仲;;人生永远是进取——对一种《围城》理论的思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云;《围城》中人物隐喻英译过程的跨空间映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陈蓓洁;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围城》中新奇隐喻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彩云;《围城》陌生化手法的等效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阿依努尔·塞都;《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首权;《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秀娟;《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徐杨;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何冰冰;《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9 杨丽亚;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明浩;性别视域下的《围城》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4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684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e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