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基于价值协商的河南省高等教育评价范式转换研究

发布时间:2014-07-30 11:42

  一、价值协商的理论回顾在教育评价领域,一些学者把协商的概念运用到了教育的范畴。一些评价文献强调,评价者应该拥有和运用协商技巧,这是一种评价能力的基本素质,并讨论了作为协调者所应具备的协商技能。2005年,国外学者安尼·马克维茨,研究了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协商的一些策略性技巧,并提出了进行协商时应遵循的六条原则:第一,认识评价内在的政治本质;第二,重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贡献;第三,注重利益相关者的立场,并对评价计划作出评价;第四,评价者应该在利益相关者之间扮演一种积极的角色;第五,评价者要具备作为协商者应答冲突的技能;第六,开发和管理多元利益相关者之间冲突的技能。

  2008年,戴安·麦克唐纳指出需要将协商落实在评价实践层面上,同时指出评价者应具备的技能:

  沟通、移情和自信,尊重和达成共识的能力,鼓励利益相关者互相倾听。他也讨论了在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达成共识并非总是可能的情况下,需要具备的技能和素质。有的学者从具体的评价中人手,研究和分析了如何运用协商程序解决冲突。2005年,劳瑞·史蒂文等人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提出了冲突策略理论,分析了建设性的冲突解决理论,并详细讨论了建设性的冲突中,如何运用协商程序和协商技巧来解决项目评价中的问题。2008年,西沃恩·夏基等分析了社区项目评价的问题,给出了一些运用协商的建议,要想运用好协商的方式,必须掌握一些关键的技巧:运用情感体验、融洽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时机的判断、时机的掌控能力等。

  以上是国外文献的介绍,反观国内的研究情况,对于协商及协商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和法律领域,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价研究领域,很少有关于协商机制的研究,对于通过价值协商机制的构建来解决价值多元化的问题更是少之又少。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涉及到高等教育治理问题时,对于协商机制的研究比较少。高等教育的治理是一种单中心的治理,其难以解决复杂的高等教育问题。因此,将协商的机制或机理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通过分权的方式,或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来实行多中心的治理。这种协商机制的方式是为了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使参与协商各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制度化,这种机制的建构可通过分权、激励、制衡与监督和问责机制来实现。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范式、高等教育评价范式与范式转换本文认为,范式是一种方法体系,涉及到观念系统以及规范系统,它为我们认识世界的观点提供了一个认知的角度。它也是科学活动的理论基础,代表了一个团队共有的价值观。高等教育评价范式,是将范式的概念运用于高等教育特定的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活动提供一个价值标准,以及方法论支持,通过这样的标准和共同的认知框架,对高等教育的活动作出判断,并改进其活动中的弱点。

  本文通过对现存的一些高等教育评价范式进行批判性分析,提出高等教育评价的范式转换,其实质就是为了解决目前我国以及我省高等教育评价出现的弊端,解决理论上的争执,提出新的理念,并考虑到多元价值体系,对高等教育的评价提出新的范式。

  (二)协商与价值协商协商的本意主要是指做生意,那么在做生意的过程中,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易,也就是利益的互动,用自己的优势换取对方的比较优势。也即使通过谈判,为了一个目的而达成的利益一致,双方相互都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物质、精神等利益。另外,从协商的日常应用上,我们可以对其意思进行分解,它带有共同妥协、共同商议的意思,笔耕论文新浪博客,不是一个强势对另外一个弱势的侵蚀或剥夺。

  其中学者詹姆斯·博曼曾提到过公共协商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为了解决人际关系之间的矛盾或为了一定的利益,从而通过沟通、对话、理性商谈而解决存在的问题或达成利益一致的过程。这个概念充分说明了协商不但是相互进行对话、探讨,而且还要通过共同的合作才能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价值协商的概念是在评价价值的过程中,通过协商的方式,即通过对话、沟通或合作,从而达成价值一致的互动过程。价值协商的参与者包含多种价值观念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评价者通过协调不同利益者的价值冲突,理解他们的价值诉求,通过价值的剖析和分解,从而逐步走向价值一致的整个过程。

  三、我省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近几十年来,我省对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对教育的投人也比较巨大,如何评价教育的效果也成为摆着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随着这些年我省的教育实践,对教育的评价影响着我省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也对我省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的评价作用越来越强。根据调研的结果,我省高等教育的评价方式基本还是建立在单一的价值观上,即使有的评价模型进行了改进,但是仍旧没有解决多元价值带来的矛盾和冲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评价目的和功能面临着诸多的冲突许多对教育的评价,存在着各种的角度,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评价的目的有着不同的理解,导致了评价的冲突。所谓教育评价的目的就是在人们对教育效果评价之前,所设想达到的结果。有的是为了评价而评价,是进行效果的判断,有的是以改进为目的。基于人们对评价的出发点不同,对教育评价的目的和教育的功能经常联系在一起。就高等教育的评价功能而言,高等教育的评价目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问责”功能为导向的评价,注重评价模式强调的是借助某种技能、方法或手段来判断教育实体的责任完成和承担情况。另外一类是基于“改进教学”功能为导向的评价。它强调的是通过教育的评价,来支持教学,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高等教育的更快发展,主要是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学生的成长提供“专业” 的支持。

  (二)价值观的多元化与高等教育评价准则的统一性之间的矛盾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是对被评高校属性方面质的规定。评价准则的形成是经过一定时期,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反映,也是客观规律认识的产物。评价准则集中地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认识。科学的评价活动首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准则,然后进行教育的评价活动。当然,评价准则的建立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人们价值认识相互妥协,相互协调,取得一致的过程。

  在多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制定我省高等教育评价的准则,要充分考虑多元价值主体需要的客观性;充分考虑高等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充分考虑多元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教育评价的准则和标准才能代表高等学校的根本利益,反映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育评价的激励功能。

  在我省,高等教育评价直接产生于政府行为,政府在评价中占据主导地位,现阶段的高等教育评价成为规范高等教育发展的管理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只是执行政府的意图,从客观上忽略了其他价值主体的利益需要。

  (三)评价的结果未能很好彰显评价的目的随着对高等学校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的加大,对高等学校的评价工作在不断的开展,社会各界、公众媒体对此的批评和质疑也越来越多,高等院校中的有关群体,也对高等教育评价的结果存在异议,这充分说明高等教育的评价结果没有很好的彰显评价当初的目的。

  四、我省高等教育评价的协商程序及步骤建议本文认为,我省高等教育评价的协商应以解决价值分歧为目标,既关注过程的关键要素,同时也要分阶段采取一定的步骤逐步解决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分歧和价值差异,最大程度地辨析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共同利益,形成基于共识的评价。

  (一)由协商产生优化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优化利益相关者群体,运用有效策略,采用代表制选取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优化参与评价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这些挑选出来的人选被授权代表其所属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进行协商。评价中要注意不可过分强调“参与” 的程度,如果把专业评价者与没有受过正规社会科学方法训练的直接的利益相关者放在同一水平线上,即使所有人都满意,无效的、不可靠的结果仍是毫无用处的。因此,应把寻求优化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作为目标,采用代表制,借助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选取一些持有关键的“主张、担心和争议” 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

  (二)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表述和明晰需要协商的问题参与评价的利益相关者提出各自的立场及价值主张,各自表达自己的宣称、担心和问题。评价者通过仔细查看相关的信息资料,与利益相关者讨论,在充分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之后,提出一些需要和利益相关者协商的暂时的、明显的主张、担心和争议。

  (三)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积极主动地协商各利益相关者群体互相交流主张、担心和争议,进行价值辩论和价值反驳。评价者则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来协同众人讨论,用协商的方式,逐步改变、统筹不同意见上的分歧,最大程度地解决最初的主张、担心和争议。虽然不可能让所有的利益相关群体都达成一致的意见,但至少要了解彼此的意见分歧在哪里,理解他人的看法,以及持有这种看法的理由。

  (四)价值选择与取舍达成共识评价者将收集信息的重点转到还没有解决的主张、担心和争议上,在利益相关者群体之间进行协商,在评价者的指导下,运用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价值选择与取舍,使共同利益最大化,努力使各方达成认同。此时并不是解决了所有的问题,总还存在一些未被解决的主张、担心和争议。

  (五)协商达成认同的行动计划经过协商后的主张、担心和争议有三种结果,一是完全达成共识的问题;二是部分解决问题的共识;三是未达成解决“共识” 的问题。最后的结论和行动计划是通过协商达成的公认的、统一的观点。设计行动计划,运用签字、确认制度,以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肩负其职责,共同分担责任。

 



本文编号:4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c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