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医疗器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医疗器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和各行各业骨干力量的主要来源,而世界各国也已把研究生教育作为驱动创新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分工的日益细化,职业种类的繁多,职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对研究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要求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有适应工作需要的实际动手能力。为适应这一社会需要,研究生的培养,逐步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向以实践能力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方向转变。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程性问题,某些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处于不成熟阶段,同时,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表明,我国必须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努力做好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工作,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各层次的应用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产学研协同教育,推动了企业改革创新和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推动了学校内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2011计划”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985工程”、“211工程”的发展和延续,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又一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计划”以协同创新建设为载体,加快高效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在国家创新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规划纲要(2008—2020年)》确定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形成以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疗器械研发产业链,推进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协同创新战略联盟。2009年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南方医科大学组建了广东省医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运行)。作为盟主单位的南方医科大学经过三年的精心的管理培育,于2012年申请成立了广东省医疗器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后,在国家推行“2011计划”的背景下,以此联盟为基础在学校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汇集了企业、高校、专业检测机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方方面面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以及产业开发人才等,为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和人才支撑。本研究基于医疗器械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探讨研究生的培养机制开展调查,调查对象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导师,另一部分是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学生。学生200份,专业型硕士58份,学术型硕士52份;导师30份,其中有留学经验导师19份,无留学经验导师11份。调查方法主要是采用三种方法,第一是文献研究法,本研究利用互联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查阅文献、杂志和书籍,熟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基地现状等相关理论知识并结合课题要求,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种是系统分析法,将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组成单位和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看做一个系统来进行研究分析。第三种是调查问卷法,由本课题组3人组成专题调查小组,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于2015年6-11月份在实验室、课堂、宿舍等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招生录取环节、培养质量环节以及培养质量评价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各类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发挥其长处,避免或改善其不足之处。最后综合专家咨询法,针对初步建立的研究生培养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以及各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专家咨询访谈,通过专家的建议和批评,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进行修改和完善。本研究生在统计数据时,采用Epidata建立数据库,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专家咨询,全日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生的培养没有充分利用产学研这一平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尤为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专业型研究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没有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区别对待。首先,两者的课堂课程学习都是在一起,在课堂学习一年,第二年直接去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大部分是来自导师或者上一级同门师兄姐的延续,缺乏自创性,课程设置上缺乏实践性和前沿性,企业实践时间短或者完全没有,不能完全体现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要求,毕业论文要求没有将学硕和专硕区分开来等。而在导师队伍上来看,导师队伍相对比较单一,导师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高,但是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难以把握企业当前最迫切的需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上不能采取单一的培养模式,综合运用校企联合培养、基于产学研协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根据研究生培养类型及目标,选择不同的培养模式。首先在研究生的来源上,企事业单位中的科技骨干以及管理者等需要继续深造的人,可以招收在职研究生,加强研究生的来源形式;在课程设置上,重新整合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同时增加案例教学;教学方式上,采取实验实践、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发散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创造条件将课堂搬到研究生培养基地、实验室等场所;增加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加强与大型企业尤其是能提供好的平台的企业;论题课题的选择能在企业应用性的背景下,选择企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新技术、软件的改造和完善等;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健全“双导师”制度,并逐步落实兼职导师的评聘和监督机制;完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本文的创新点:本研究是基于医疗器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在校企联合培养的背景下对研究生的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并初步建立各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最后在实践中验证、修改和完善。同时,本研究顺应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趋势以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培养出的人才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工作岗位要求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改善当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紧扣当前国家和行业形式,具有现实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 订单式人才 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生 培养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G643
【目录】:
- 摘要3-7
- ABSTRACT7-16
- 第1章 绪论16-27
- 1.1 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16-17
- 1.2 研究技术路线以及研究方法17-20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20-27
- 第2章 国内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现状27-33
- 2.1 国外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现状27-28
- 2.2 国内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研究生的现状28-33
- 第3章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33-62
- 3.1 调查问卷设计以及发放34
- 3.2 基于调查的结果分析34-54
- 3.3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54-57
- 3.4 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议与对策57-62
- 第4章 基于协同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62-70
- 4.1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62-63
- 4.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63-64
- 4.3 “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几点不足64-66
- 4.4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与对策66-70
- 第5章 结论70-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87
- 成果87-88
- 致谢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医疗器械讯息[J];新医学;2001年05期
2 ;医疗器械讯息[J];新医学;2001年11期
3 王雯;医疗器械上市后的监督管理如何面对入市后的挑战[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年02期
4 潘广成;现代医疗器械工业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2年05期
5 ;全国医疗器械秋季博览会将举行[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年03期
6 ;我国医疗器械出口快速增长[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3年04期
7 查明伟;医疗器械的市场、监管及发展策略[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年06期
8 ;阻击“非典”热心捐赠[J];首都医药;2003年10期
9 区俊伟;发展我国医疗器械事业须双管齐下——访戚康男教授[J];医疗保健器具;2003年11期
10 邵安裕;加强植入医疗器械的监管[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Matthias Neumann;;欧洲及德国的医疗器械法规[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坚;;浅谈进口医疗器械[A];磁共振设备应用与维修高级培训班讲义[C];2009年
3 俞梦孙;;医学变革与医疗器械[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分会2010两岸四地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熊琼;涂娟;;手术室骨科外来医疗器械标准操作规程的应用与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郁文江;姚华;;医院医疗器械资质审核中的问题和对策[A];新疆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王智彪;白晋;杜永洪;李发琪;周兰;;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和使用人才的培养模式初探[A];第七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魏海利;李晓予;;手术室外来医疗器械规范化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8 董继红;;浅谈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2012年
9 黄淑珍;曹建萍;;手术室外来医疗器械规范化管理之实践[A];2012年华东六省一市手术室护理管理研讨班暨三届四次手术室专业学术交流会资料[C];2012年
10 郑q;沈云明;;医疗器械命名系统探讨[A];2009年浙江省医学工程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和平 张明珠;二手医疗器械,国外如何管[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刘正午;医疗器械降价山雨欲来?[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肖经栋;二手医疗器械暗流待堵[N];中国经营报;2004年
4 郭艾琳;上实医药收购医疗器械集团搁浅[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5 李波 首席记者 刘海鹰;市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启动[N];盘锦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沈玮;上实"分羹"华源重组:医疗器械资产成目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7 沈玮;上实“分羹”华源重组医疗器械将成目标[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衣晓峰;哈尔滨:加强医疗器械毁型监管[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硕军;越南鼓励医疗器械国产化[N];医药经济报;2007年
10 徐铮奎;“一次性医疗器械”风光无限[N];医药经济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晓霞;建立我国医疗器械良好实验室规范(GLP)的现状调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2 央美;藏医外治医疗器械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3 张锦;医疗器械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世庆;含药用活性成分止血敷料安全有效性原则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龙;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及监管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周平;基于TRL的先进医疗器械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李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医院医疗器械运营管理影响因素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王蕾;RT公司医疗器械的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马首行;中国医疗器械制造业上市公司效率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6 徐正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器械追踪技术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7 赵学东;骨科医疗器械龙头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8 毕全记;高风险医疗器械供应链追溯模式选择[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9 贺录;基于云计算的医疗器械检测平台设计与实现[D];西安工业大学;2016年
10 李雨;基于医疗器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医疗器械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78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8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