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路径
本文是节选自《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关怀路径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当前要从根本上解决新时期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其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实施充分的人文关怀当属根本措施之一。从人文关怀人手,寻求突破口,方可找到根治“痛根”的一剂良药。
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应从人文教育人手,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很下功夫,建构起人文关怀的科学体系。即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行为的养成。
(一)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是基础,解决的是一个人的认知问题。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如何,文化的结构层次如何,直接影响其人文素质的高低和人文认知的优劣,从而对他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与非本专业的同学相比,其明显的弱点就是人文知识的储备十分欠缺。导致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就是他们文化素质不高。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它孕育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既是人文知识的承载者,又是产生新的人文知识的基础。只有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解决在人文认知问题上这一基础和根本性的问题后,当接受人文关怀时,他们才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获,也才能使人文关怀产生实质性效果。
广泛地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着名学者、教育家、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曾到美国考察时,一些华人教授就给他提了一个意见,他们指出大陆的教育有缺陷,说大陆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里讲得很深刻,一针见血。
我们知道,《史记》、《四书》作为中国古代着名的史书,其人文精神价值渗透于整个内容始终,这个连国外学者都深知其意的人,作为中国人不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杜时忠指出:“人文学科是以人文精神及其载体为对象的教学和研究门类。”。“人文学科构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人文主义的学科。”他又说:“它不像科学教育那样把证明为真的知识体系强加给学生,从外部灌输给学生,笔耕文化传播,而是从内部解放学生,解放其内部力量。,,Ea]106由此可知人文学科学习的价值意义所在。
由上所述,我们就能清楚地认识到,通过人文学科的学习不仅能够唤起体育专业学生关心人、理解人、支持人、团结人、帮助人的自觉意识,而且还能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指明明确的方向。体育专业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后,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在体育运动水平及身体素质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可是这种优势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场所如何发挥出来?特别是其突出优势的力量释放过程中作用对象的选择是什么?这些是非常重要的。方式场所正确,所展现出来的体育专业水平能给人以力量和鼓舞,也可以给人以审美的感受,力量作用对象选择正确,能促进个体发展和体育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反之,就可能让人讨厌、唾弃甚至是对作用对象造成破坏或伤害。
这种选择的正确与否,其方向可以从人文学科中寻找到一整套完整的价值选择的依据和标准。
(二)人文精神的培养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_4 同样,人文教育也并不是单纯的人文知识的传递,它在于对人的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才是人文教育的核心所在。
如何针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的现实问题。
首先,广泛地在体育专业学生中开展人文教育讲座。“华中理工大学原文学院院长、现该校党委副书记刘献君认为,人文讲座不仅具有学术功能,而且具有人文教育功能,它以‘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为宗旨,尝试着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对话、以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专业体系对话,借此培育大学生的人文底蕴。,,E53对于人文素质相对不足的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开展这样的人文教育讲座活动,对培养他们人文精神,提高其思想境界,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其次,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体育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在体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涉及到运动生理学和体育运动学两个方面,运动生理学必然要讲到如何使人体各器官负荷之间的协调及各个关节之间的有机配合,从而促使人体运动效能的最大化;体育运动特别是一些集体运动项目,教学中,教师必然要求每一个参与项目活动的学生个体要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对集体要赋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样才能使大家在运动项目中充分发挥出集体的力量来。这种协调配合及合作共事,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因此,王义道教授指出:“专业课程主要传授科技知识,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渗透进去,使课程丰富有魂,使学生不仅得到具体的物质的科学知识,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的熏陶。”E6]如。
(三)人文行为的养成人文行为是我们开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教育对象达到自觉状态的一种境界。虽然一个人有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也提升到了一定的境界,但并不是其一蹴而就或水到渠成地就养成人文行为,它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方能“修成正果”。
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大致需要经过这样三个环节,即人文行为的训练、人文行为的践行和人文行为的评价。训练一直被视为有效的矫治或改变一个人行为方式的途径,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来说,训练者(教育者)要像专业训练那样,耐心细致地指导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要坚持不懈、反反复复地促使他们逐步具备正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摆脱过去那种在情绪、心理、行为等方面与社会要求格格不入的障碍。践行就是要求教育者鼓励教育对象(体育专业学生)要积极主动并勇敢地参与社会特别是学校内的各方面的交往活动,让自己训练出来的行为在社会实践中经受检验。体育专业学生特别是非专业院校的体育生,在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总会有一种自卑的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感到自己的素质特别是人文修养与公共专业学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某些行为和表达与所要开展的活动情境不协调甚至相违背,从而使自我丧失体面。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是我们检验体育专业学生人文行为的良好机会,使他们在检验中自我觉悟,并通过这些渠道向兄弟专业学生学习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来弥补自我不足。评价,就是通过对行为人行为结果的肯定或否定态度来强化或弱化甚至于消除某种行为的一种活动。如在体育比赛中,我们通过开设个人道德风尚奖、体育精神文明奖,以奖励的方式产生正强化效应,鼓励和引导体育专业学生的行为方式向正向方面发展。反之就是通过拒绝或惩罚性的措施来否定其不良行为及不端表现,从而让某种不良行为或不端表现逐步消失。
本文编号:4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