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研究
【摘要】: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政校分离”的改革任务。行政任命校长的方式,已被视为高校行政化的主要症结。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改变大学行政化倾向,回归大学学术本位,深化高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2011年教育部首次在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所直属高校,面向海内外公开选拔校长:2012年教育部再次进行第二次面向广大社会、公开选拔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科药大学等三所直属高校的校长。2016年3月北京大学发布《关于公开遴选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公告》,面向校内外公开遴选1名副校长。公开遴选高校校长,已悄然兴起。但是一项新的制度产生,既需要我们在黑暗中摸索,也需要我们向外部学习借鉴。与我们有着同根文化的台湾地区,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大学校长的遴选,已经形成具有台湾地区特色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本研究从台湾地区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校长遴选标准、遴选主体、遴选程序、遴选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标准除了符合《教育人员任职条例》的基本规定,要具有学术背景与工作年限相匹配的行政工作经验外,还需要具备较强的治校理念,任期年龄不能超过65岁,需要认同大学的教育理念,在日益全球化和人才竞争加剧的背景和趋势下,大学校长候选人还需要满足如籍贯、党政职务限定等一些特殊要求。台湾地区大学校长的遴选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政府角色由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大学自身充分拥有校长遴选的自主权,在遴选机构—遴选委员会的组织下,委员组成有学校教授、学生、校友、社会公正人士、教育部官、董事会等多元参与校长遴选,凝聚多方意愿,彰显大学自主精神。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采取了自荐与推荐的方式,在遵循公平、公正、民主、竞争的原则和前提下,从候选人材料搜集到审核、投票、报备、确认任职等几个阶段,严格按照遴选委员会的部署要求,每一阶段校长遴选信息公开。一种制度既有优点也有弊端,校长遴选制度在台湾地区发展了二十多年,大学校长遴选的经验与教训,在大陆地区校长选拔情况的基础上,可以为大陆地区高校内部结构治理、改革校长选拔制度方面带来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台湾地区 大学校长 遴选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7.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0
- 1.2 基本概念10-12
- 1.3 文献综述12-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第2章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改革背景17-25
- 2.1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17-19
- 2.2 台湾地区高等教育的特征19-22
- 2.3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产生22-25
- 第3章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的遴选标准25-31
- 3.1 遴选标准25-27
- 3.2 影响遴选标准的因素27-31
- 第4章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的遴选机制31-37
- 4.1 遴选主体:多元化31-32
- 4.2 候选人来源:多渠道32-33
- 4.3 遴选程序:规范透明33-34
- 4.4 遴选原则:公平、民主、竞争34-37
- 第5章 台湾地区大学校长遴选的个案分析37-50
- 5.1 公立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的校长遴选37-41
- 5.2 私立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的校长遴选41-46
- 5.3 台湾地区校长遴选制度的优缺点分析46-50
- 第6章 对大陆地区大学校长选拔的建议50-55
- 6.1 大陆地区大学校长选拔制度现状50-52
- 6.2 大陆地区大学校长选拔制度存在的问题52-53
- 6.3 对大陆地区大学校长选拔的建议53-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58
- 个人简介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智生;;徐育珠教授作有关台湾经济等问题讲演[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2 蔡载新;关于台湾经济的几个问题[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3 刘和生;台湾集团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变化[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Z1期
4 张战物;台湾的外销工业——制鞋业的兴衰[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5 修仰之;台湾经济模式和两岸经贸趋势[J];浙江学刊;1993年01期
6 谷春祥;试论大陆与台湾经济上的现时差距之原因[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7 俞剑平;试论台湾经济自由区[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崔之清,李永刚;1998年台湾经济评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9 王建民;;台湾经济的“内忧与外患”[J];今日中国(中文版);2012年08期
10 靳言;当前台湾经济透视[J];时事(高中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振良;;略论明清时期晋江人对台湾的开发和经营[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薛军力;徐鲁航;;台湾文化的形成与特点[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高群服;;浅谈台湾传统产业——借鉴和启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莫世祥;;台湾开放陆资入台的政策演进[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梁永郭;;台湾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大陆中小企业的启示[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6 刘国深;;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代序[A];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25年庆暨台湾研究的基础与前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阿荣;;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8 徐晓望;;论荷据时期台湾市镇的性质[A];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C];2009年
9 周翔鹤;;日据初期台湾企业形态及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A];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吴惠敏;;台湾标准与验证及其启示[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啊宽 本报记者 林恒雄 杨宏生;台湾水果进入大陆商机何在[N];中国商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杜榕;台湾精品18年打造“黄金圣衣”[N];人民日报;2010年
3 张漪;台湾名品城:南京的一段“家国故事”[N];新华日报;2010年
4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 石正方;陆资纾困台湾经济[N];团结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高杨;不应让“反陆”情绪绑架台湾经济[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李炜娜;是谁绑架了台湾经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7 本报记者 任成琦;“薪无力”让台湾物价显得“压力山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
8 任成琦;台湾物价“压力山大”[N];团结报;2014年
9 特约记者 孙立极 发自台北;台湾更需要“三通”[N];国际金融报;2002年
10 石莹;赵卫;大陆成为台湾最重要的出口市场[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俊峰;冷战后台湾与东盟国家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阮思华;清代台湾农业经济研究(1683~1895年)[D];暨南大学;2003年
3 叶明阳;国际劳务流动视角下台湾外籍劳工问题之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4 曾文利;台湾服务业发展与竞争力分析[D];厦门大学;2009年
5 吴聘奇;台湾IC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空间扩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澈元;两岸经济一体化取向下台湾与大陆西部经济合作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7 蔡明典;台湾地区信息家电零售业结构、企业营销行为与经营绩效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林坚;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高宏华;台湾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兼论两岸经济互补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Y,
本文编号:6019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601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