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6:30

  本文关键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办高校 高校教师 工作倦怠


【摘要】:一直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主题。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放开,民办教育得以突飞猛进地成长。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力量,民办高等教育也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柱。而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社会环境的变化、舆论导向的影响等,为高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工作压力,工作倦怠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工作倦怠来自于工作,也反作用于工作本身,已经成为影响教师教学质量,干扰教师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的一大因素。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民办高校教师因其社会定位、教学环境、科研平台等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差异,导致其在工作倦怠表现上也有所不同。近年来虽然针对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结果,但大多数采用已经成熟的问卷,而并没有考虑环境变化等因素。本文在工作倦怠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民办高校教师自身特点,以我国5个省市的12所民办院校的400多名民办高校教师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分析了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生理疲惫、沟通障碍、低成就感等4个工作倦怠维度上的现状,并以被调查者的群体特征为依据,对比研究了不同群体特征下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性的差异。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总体处于中度偏上的状况,但是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科目七个变量上工作倦怠感总体以及情绪衰竭、生理疲惫、沟通障碍、成就感低四个方面均表现不同。为了提高对民办高校教师的管理和推进民办高校以及民办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建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七个不同特征的民办高校教师群体降低工作倦怠的具体建议;第二部分从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四个角度为如何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工作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工作倦怠等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校 高校教师 工作倦怠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意义10-11
  • 1.3 相关研究进展11-13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13-16
  • 1.4.1 研究内容13-15
  • 1.4.2 研究框架15-16
  • 1.5 研究方法16
  • 1.6 研究创新点16-17
  • 2 研究综述17-25
  • 2.1 工作倦怠的概念17-19
  • 2.2 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19-21
  • 2.3 工作倦怠的测量21-25
  • 3 民办高校教师发展现状25-28
  • 3.1 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25-26
  • 3.2 民办高校教师特点26-28
  • 4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状态及倦怠差异研究28-47
  • 4.1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的开发28-34
  • 4.1.1 工作倦怠表现维度确立28-29
  • 4.1.2 量表的检验与完善29-34
  • 4.2 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研究34-36
  • 4.2.1 调研的准备及过程34-35
  • 4.2.2 调研结果与分析35-36
  • 4.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民办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36-47
  • 4.3.1 倦怠差异研究的目的36
  • 4.3.2 倦怠差异的维度选择36-37
  • 4.3.3 倦怠差异性分析37-47
  • 5 应对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对策研究47-59
  • 5.1 针对不同情况的民办高校教师改善工作倦怠的建议47-52
  • 5.1.1 不同性别47
  • 5.1.2 不同婚姻状况47-48
  • 5.1.3 不同年龄48-49
  • 5.1.4 不同学历49-50
  • 5.1.5 不同工作年限50-51
  • 5.1.6 不同职称51-52
  • 5.1.7 不同所授科目52
  • 5.2 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应对策略52-59
  • 5.2.1 社会52-54
  • 5.2.2 政府54-55
  • 5.2.3 学校55-57
  • 5.2.4 教师自身57-59
  • 6 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59-61
  • 6.1 研究结论59
  • 6.2 研究不足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Ⅰ67-69
  • 附录Ⅱ69-71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卫星,吕佳;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晓春,张莹,甘怡群,张轶文;中学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J];应用心理学;2005年02期

3 林丽;;教师工作倦怠问题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张晓杰;金文姬;;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董增云;;国内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4期

6 王丽平;王婷婷;;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7 阳红;潘孝富;胡韬;;高校人际气氛对教师工作倦怠影响研究[J];教育导刊;2008年04期

8 郑满利;;教师工作倦怠问题原因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2期

9 张成荣;;中学教师工作倦怠影响因素之探析[J];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10 徐久香;;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原因及对策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邹开敏;;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自我效能和性格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马雅菊;;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王椿阳;朱永新;孙承毅;;小学教师工作倦怠及其与成就动机、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缓解小学教师工作倦怠与构建和谐小学教育环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唐昕辉;卢家楣;;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毅刚;刘洋;郭玉江;;体育院校教师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感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刘晓丽;姜能志;高峰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及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新龙;台湾大专院校教师工作倦怠、运动行为与健康状态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丽;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量表的编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静颖;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3 王婷婷;天津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象分析与干预策略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更新;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雅菊;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唐昕辉;中学教师工作倦怠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吕莉;高校教师工作倦怠与工作满意度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张军;基于心理资本干预的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颜艳;学校组织责任差异对中学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益富;中小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工作倦怠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95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95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