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与发展取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与发展取向研究
【摘要】:本文的研究主题是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及其发展取向。学生非正式组织是学校正式组织的重要补充,满足着学生多种多样的需求,是学生锻炼和展示自我的良好平台。通过对已有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梳理,当前学者主要关注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原因、影响、管理和分类等方面,并没有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进行深入探究,也没有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如何发展进行研究,更缺乏研究的理论基础。之前学者们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围的广度上,包含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很多方面,为今后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作了很好的铺垫。本文要解释的问题是:学生非正式组织千差万别,在“形似”的组织身份下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以及基于不同特征的组织发展取向又是什么?基于当前对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关系强度理论和社会资源理论为基础,同时借鉴以往学者对非正式组织的分类,将学生非正式组织分为强情感强工具型正式组织、强情感弱工具型正式组织、强工具弱情感型非正式组织和弱情感弱工具型正式组织四种类型。基于强情感强工具型非正式组织和弱情感弱工具型非正式组织是两种极端情况,弱情感弱工具型是任何学生非正式组织努力避免的状态,而强情感强工具型是学生非正式组织努力要达到的理想状态,所以将本文研究范围缩小为强情感弱工具学生非正式组织和强工具弱情感学生非正式组织。借助构建的理论分析框架,选取了两个社会工作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了深入分析。两者形式上虽同属于学生非正式组织,但按照本文的分类,两者分别属于强情感弱工具型学生非正式组织和强工具弱情感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发现,强情感弱工具型学生非正式组织和强工具弱情感组织的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别,最主要体现在成员关系和活动的专业性方面,强情感弱工具型学生非正式组织重视成员关系的维护,活动专业性不强,而强工具弱情感型重视组织活动的专业性,成员关系建设不足。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社会工作 情感性 工具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45.5;C9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一、绪论10-18
- (一) 研究缘起10-11
- (二) 研究目的11
- (三) 研究意义11-12
- (四) 研究方法12-13
- 1. 文献分析法12
- 2. 访谈法12-13
- (五) 基本概念界定13-14
- 1. 非正式组织13
- 2. 学生非正式组织13-14
- (六) 研究综述14-18
- 1. 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研究14-15
- 2. 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影响研究15-16
- 3. 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的研究16-17
- 4. 学生非正式组织分类的研究17-18
- 二、情感性和工具性二维分类的理论基础18-21
- (一) 关系强度理论18-19
- (二) 社会资源理论19
- (三) 情感性与工具性分析维度的确立19-21
- 三、凝聚力强:强情感弱工具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21-28
- (一) 组织内部结构较为平行21-24
- 1. 组织身份:游离于正式管理之外21-22
- 2. 组织框架:分工由模糊到具体22-23
- 3. 组织活动:以成员的兴趣为导向23-24
- (二) 重视组织成员的想法,给予成员更多自主性24-25
- (三) 注重组织文化建设25-26
- (四) 资源获取:自身挖掘和争取为主,外在支持为辅26-28
- 四、专业性强:强工具弱情感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28-34
- (一) 重视组织和活动的专业性28-31
- 1. 成员招募:重视成员的专业实践经历28-29
- 2. 组织框架:服务于组织专业活动29
- 3. 组织活动:以专业理念与方法开展29-31
- (二) 以任务为导向的组织原则31
- (三) 营造互惠互利的外部环境31-32
- (四) 资源获取:外在支持为主,自身争取为辅32-34
- 五、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发展:情感性与工具性并重34-38
- (一) 情感性方面:成员的强情感是学生非正式组织发展的基础34-35
- (二) 工具性方面:打造团队的品牌项目是关键35-36
- (三) 与外部资源的互利共赢是保障36-38
- 六、结论与反思38-40
- (一) 总结38
- (二) 反思38-40
- 参考文献40-42
- 附录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曦;企业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及相关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2 郭林桦;;正确对待高校中大学生的非正式组织[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郭雷;如何利用图书馆中存在的非正式组织[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张炼周,方少勇;非正式组织的再定义及其在企业的作用[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方蔚琼,徐燕玲;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01期
6 常汉东;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J];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7 许国明;在组织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对非正式组织的引导[J];价格月刊;2005年08期
8 扬正书,扬永奎;浅谈提高非正式组织作用的渠道与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李世铎;陈思根;;浅谈学校非正式组织[J];企业家天地;2006年01期
10 崔海英;孙嘉峰;王秉青;;关于非正式组织研究的情感社会学理论解析[J];学术交流;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蓉蓉;;饭店非正式组织的危害性及其管理[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平;;略论行政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几个问题[A];2002年度医院管理学第二届学术会论文汇编[C];2002年
3 丁勇;;科学管理“非正式组织” 建设和谐海关[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4 张新宇;;论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年
5 张丹青;;构建和谐社会应加强对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引导[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王燕;;论政府机关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与影响[A];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年第1辑[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巍 吕晓辉;国企非正式组织的治理[N];首都建设报;2007年
2 赵江安;如何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N];首都建设报;2007年
3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李国梁;研究非正式组织 提高管理水平[N];人民日报;2013年
4 刘佳 张坤锋;有效管理企业中非正式组织[N];机电商报;2008年
5 广东金融学院 陈晓霞 杨金湖 周远婷 吴婷;大学生领导力与学生非正式组织关系的实证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张坤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N];机电商报;2008年
7 花祝春;党风廉政教育不能忽视“非正式组织”[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年
8 西方;卢因的团体力学理论[N];中国企业报;2001年
9 菏泽日报社 范帆;企业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N];菏泽日报;2011年
10 陈洪清;营销团队中的危险信号[N];中国保险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海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非正式组织影响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慧;行政主体中的非正式组织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2 宋天麒;我国企业中非正式组织问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代鑫;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4 李园薇;城市“社区非正式组织”建构路径及功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马征;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知识共享行为动机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艳;初中班级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鹏;基层行政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8 徐林优;基于非正式组织理论的产学研合作信任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6年
9 任振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与发展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10 李志英;民营企业非正式组织治理路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28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92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