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
付强 徐继存
(《课程·教材·教法》 2011年第12期)
摘要: 实施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成为我国当前高中课改的一个主要特征,其外在形式是课程的模块化处理,内在实质是为了满足课程的可选择性、学习的个别化需求。20世纪70年代初,盛行于美国的个别化教学形式—模块化教学可以给我们当下基于模块课程的教学一些启示。模块化教学在内容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单元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更多地关注学习的个别化,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价值取向。但我们往往囿于课程外在形态的改革,使课程模块化的改革策略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课程改革;模块化教学;个别化;模块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1)12-0093-05
一、模块化教学的涵义
模块化教学(modular instruction)主要是指部分或者完全基于模块课程的一种个别化教学形式。模块化教学思想的产生源于课程实施的变革,最早可追溯到1869年哈佛大学实施的课程选修制。[1]选修制代替了固定课程设置,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学生可以自己决定学习的课程序列。19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教学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这一思想的影响,其他大学也相继采取了类似的选修制,由此,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受到重视,其后在选修制的基础上又产生了学分制,“学分制可以说是模块化教学的雏形”,[1]它实际上是一种整合学生一系列不同学习经验的教学管理制度变革,是对传统课程设置束缚的突破。学分制的实行,赋予了学生选择、组合课程的自主权,也为模块化课程的出现提供了实施条件。
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程序教学运动,在美国教育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模块化教学的发端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60年代初,“个别化教学系统、录音指导法等多种个别化教学方法促使模块的概念得以进一步阐明和贯彻”。Cz70在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学研究者针对学生个别差异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包,“模块”( module)一词是作为对个别化学习包组合的特性描述的形式出现的。
对于模块课程国外学者没有公认的定义与划分标准。起初美国学者波斯尔思韦特等人把模块课程看作是一种微型课程,更多的美国学者趋向于把它看作是一种学习活动包或个别化学习包。[3]一般认为,一个模块(module)是为了帮助学生达到一些明确规定的学习目标而设计的一个包含一系列学习活动的自我控制的、独立的单元。所谓自我控制,是指教学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来做选择和决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教师不再掌控教学的过程。所谓独立,是指一个模块围绕一两个特定的主题,而不是包含全部的学科内容,具有单独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学习资源的课程子系统。模块化课程是一个开放、灵活的体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学业水平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系列,而不需要按照统一的进度学习固定的科目。由于每个模块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在不做重大修订的情况下,只需替换、修改其中部分模块,就可实现模块新的组合和功能,也可以和其他模块一起组成一个系统的学习“组件”。
模块化教学的课程外在形式结构表现为课程的“块”化处理,但是其内在实质是满足课程的可选择性、学习的个别化需求,这是一种以课程外在形态变革下的个别化教学形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模块化教学以“学习是学生主体的活动这一心理学理论为基础”[3],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模块化教学注重把学生看做自己学习的管理者,需要有及时反馈来让学生改进学习策略,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指导,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充当决策者和学习计划的选择者。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及时的帮助、指导学生,也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模块化教学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途径。具体来说,因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别,对同样的知识学习掌握所需时间也会不同,模块化教学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进行学习。此外,学生也具有不同的解决问题思维、行为习惯,模块化教学允许学生选择适合他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特点、学习需要这一理论假设,模块化教学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允许学生在许多不同的主题模块中进行选择,通过选择某些专门的职业性、技术性模块课程,组合成具有个性化的模块课程“序列”,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由于当时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思想的影响,模块化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强化,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模块课程较学科课程的学时缩短,便于学生得到及时的学习反馈。此外,每个模块课程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模块学习中及时的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有助于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偏差。
4.模块化教学还体现了掌握学习思想和继续进步原则。图为了确保每个学生达到模块学习目标,教学评价贯穿模块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测验,来判断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通过重修或补救教学让大多数学生掌握模块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选修该模块前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就可以跳选其他模块,这样改变了过去统一固定的教学进度,更关注个别化的学习效果,“与统一进度学习不同,模块学习把模块课程和学生个人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和整个班级联系在一起。”[4]
尽管模块化教学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灵活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赋予学生最大程度的自主权等特点,但如何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这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校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模块化教学的内容构成与实施过程
模块化教学是基于学科知识的模块化分解或组合的教学,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模块课程间的联系,对课程内容、学时安排、模块次序等要素进行系统考虑。
根据模块课程目标及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各模块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种结构是逻辑递进型,即所有模块需按一定先后次序进行必修,模块课程序列表现为线性的层级关系。一种结构是横向并列关系,必修模块无先后次序,其余模块为选修,学生可以在每个选修模块中,选修其中的部分内容。还有一种结构是交叉混合关系,大部分模块需要按顺序必修,这一般是作为背景知识的学习模块,其余部分为没有学习次序的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一个完整的模块化教学通常包括模块课程目标、前测验、教学目标、学习资源、教学活动、期末测验、补救教学等方面,[5]整个模块化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在选择模块课程前,师生要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学习目的,这涉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兴趣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明确模块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学生在做出选修决定前,也据此判断自己是否能够达到课程目标。此外,模块课程都有明确的选修先决条件,即对学习模块课程所需特定技能、知识和经验的要求,学生据此可以判断自己能否选修。
在模块课程学习前,通过前测验环节来评估学生当前的学业水平。如果达不到选修模块的先决条件要求,可能会妨碍他获得学习成功,可以通过补习相关的模块知识进行矫正学习后,重新经过前测验来进行评估。如果学生已经达到模块的学习目标,那他可以选择更高层次的模块,或者转向其他模块课程。这种灵活性意味着学生可以“循环”或跳选学习模块,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
在进人模块课程学习阶段后,每个模块课程都明确规定了具体的学习目标,详细阐述了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业水平的具体要求,学生可以较容易地把握努力方向,有目的性地去完成这些目标。同时,学生根据个人先前的学业水平对照模块学习目标,制订个性化的学习目标、方法和策略,减轻了学习失败的压力,减少了学习的竞争性,师生合作得到加强,学生和教师共同分担学习的责任。
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由于模块课程是学生自学、小组学习或课堂教学的学习包,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选择、设计相应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进行教材和文章的阅读、自学,或者采取小组讨论、演讲、参与主题和实验探究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设计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
学完模块课程后,学生可以通过期末测验(或称后测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如果后测验表明学生没有达到模块课程的主要目标要求,他可以通过重修该模块,或者选修模块中的一部分,或者通过补习模块来达到学习目标。反之,学生可以继续选择下一个模块课程,通过补救教学环节或重修模块确保了大多数学生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模块化教学采用的是形成性测验,是测试学生掌握模块课程预设目标的情况、学习方法得当与否,目的是诊断分析学生的优势、不足以及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而不是对学生在群体中学习情况进行对比。
三、模块化教学给我国普通商中模块课程教学的启示
我国高中新课程采取的是“领域一科目一模块”的塔式结构,过去的分科教学转变为相应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这是对我国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单元教学的一次变革与挑战。借鉴国外模块化教学的思想,反思我国的普通高中模块课程的教学,我们首先要厘清模块化教学与单元教学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教学主体等方面的一些差异。
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单元教学是根据分类的知识点进行,单元与单元之间是知识继承、迁移的关系,大体上是一种线性的逻辑序列。模块化教学是基于主题的、专题的知识集合教学,围绕模块的教学目的组织学习材料。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线性的逻辑关系,也可以是平行并列的关系,结构形式更加灵活。
在教学过程上,单元教学是一种既定的、封闭的教学过程,不能兼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差异性,而模块化教学是一种开放的、可选择性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需要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模块,而且学生可以自定学习进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主体上,单元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学能力,易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兴趣,教师的角色多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模块化教学强调学习的个别化,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诊断者、激励者和学习资源提供者,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以上三方面的差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兴趣,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由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发展个人学习能力。
通过对国外模块化教学几个环节的考察分析,我们认为,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需要处理好课程开发、学习资源整合、课程管理等几个关键的环节,否则,模块教学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1.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开发,配套教材的编制等关系到模块教学的效果。新课程塔式结构的设计目的是体现课程结构的基础性、整合性与选择性,但有些课程只是简单地由通常要持续2-3年才能学完的学科内容分解组合为若干相对完整的“模块”,这种基于传统学科课程的“块”状划分,使学生选择模块的自主性大大降低,很难体现新课改“以学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2.在模块的学习资源的开发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开发、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进行主题式教学。模块化课程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并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或者现代科技、人文历史进行整合。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中,模块课程的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知识来源,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培养目标,教师要突破传统的学科知识圈子,拓展跨学科领域知识,对不同的学习资源进行整合,并指导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小组学习。
3.完善模块课程教学的相应学业管理制度。新课改以强调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个别化、自主性为价值诉求,,应确保选课制、学分制等相应学业管理制度的实施,赋予学生选修不同模块课程的权利,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这也是模块教学成功实施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模块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模块化教学思想,相应的教学行为变革需要我们更多关注学生的个别化、自主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程模块化设计的初衷。
首先,在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多利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选修前和学习中的学业评估。模块教学需要我们重视过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容易忽视的方面,构建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过程,转变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从学生学习角度,给予学生循环选择模块、跳选模块的机会。重视前测验环节,对未达到模块学习先决条件的学生,进行补救教学。对于已经掌握该课程模块的学生提供跳选的机会,以选择其他模块继续学习;在进行了后测验后,对未能完成本模块学习目标的学生,提供再次循环选择模块的机制保障,采取补救措施,关注学生学习的个别化需求。
其次,注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树立以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模块课程是服务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教学习惯的禁锢,适应这种模块课程的教学形式的变革,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化需求,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真正融人到教学文化中。课程模块化不只是要关心课程的整合和选择问题,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学策略来支撑这种形式,若只限于课程的模块化外在“形式”处理,不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文化中的教学制度、规范,就很难体现实施模块课程的真正意义,传统的教学文化也就很难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宜。只有教学行为的真正变化,才是模块化课程实施的根本价值所在。
当下模块课程的教学还有很多理论问题亟待解决,作为教学理论工作者,我们要透过课程结构形式的变化,探讨模块教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施策略,从而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Dochy F J, et al. Modularization and Student learning in Modular Instruction in Relation with Prior Knowledge [R]. Heerlen: Open University, 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1989: 3一9.
[2]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六卷[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252.
[3] Russell, J. D.,Characteristics of Modular Instruction [J]. National Society for Performance and Instruction, 1973, 12 (4):2.
[4]胡森,T. N.波斯尔斯韦特.教育大百科全书(第7卷)[M].张斌贤,等,译.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0.
[5] Giddings, L. R,Using Modules in College Teaching [R]. Schenectady: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mmunity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86:6.
[6] Goldschmid, B.,Goldschmid ML. Modular Instruc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 Review[R]. Montreal: Center for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cGill Uni verity, 1972: 1,11.
本文关键词:模块化教学及其对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3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3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