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于生,构建知书达礼课堂
发布时间:2015-03-23 11:59
——以《快乐的小青蛙》一课动态教研为例
桂林市叠彩区拱极小学 刘继芳 李雨珍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人,诗意地安居》中写到:“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做教师必须腹笥宏富,常备不懈。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实际上,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
这里所说的“让”,是一种位置的变化、重点的转移,是教师让出课堂,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人。让学于生,体现的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在打造知书达礼课堂的过程中,我们把“让学”作为建构新型课堂的桥梁,且行且思,以动态教研的形式强化我们对课堂的反思。
一、什么样的课堂是“知书达礼”课堂?
我们通过“三问一画”问诊课堂:“一问”你的课学生喜欢吗,为什么?“二问”你教学的口头语是什么?“三问”你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画”是用一幅图画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三问一画”由表及里,引导教师反思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否存在于心。
通过老师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备课、上课,往往关注的是知识点在哪里、考点是什么,我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去考虑一节课应该从哪里入手,这节课我们要教什么也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兴趣……
我们不禁要问:“为谁而教?”
当我们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作为办学思想,把“知书达礼,雅言正行”作为办学特色时,“让学于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便会自然凸显了。
海德格尔告诉我们“教”要以学生的“学”为起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从儿童角度审视教材,设计教学活动。经过全校教师的集体梳理,我们确定了知书达礼课堂的执教理念:以理解尊重为底色,以因材施教为手段,以教学相长为目的。
二、在教学实践中构建知书达礼的课堂
(一)执教研究课
这是语文s版第二册第七单元中《快乐的小青蛙》第一位老师执教时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在课文的生字里藏着两个部首,第一个是“方框儿”。(出示“方框儿”)跟老师读——方框儿。
生(齐读):方框儿。
师:(出示“因”字和“困”字)来看看这两个字。请你来读。
生1:因。
生2:困。
师:它们都有同一个部首“方框儿”。怎样才能写好它们呢?先看“因”字,这个字先写“竖”,再写“横折”,接着写里面的“大”字,最后封口。(师边范写边口述指导)请小朋友们也来写一写这个字,在书上描红一遍。(学生描红)
师:接着,我们来看“困”字。“困”字和“因”字的写法一样,先写外框,再写里面的“木”字,最后封口。(师边范写边口述指导)请小朋友们描红“困”字。
(二)动态教研
研究课执教完毕,接下来便是学科组开展动态教研。
先是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已有近一年的识字经验之后,把教学目标定为会认“井、急、到”等11个字,会写“因、困、点”三个字,学会“四点底”和“方框”两个新部首。教学重点定为识字、写字,学会“四点底”和“方框”两个新部首。
接下来是各位老师对执教理念和过程展开研讨。
张老师认为,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掌握了汉字的一些基本笔画和一些常用偏旁部首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先请学生自己说说生字应该怎么记、怎么写,而不是单纯由老师讲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就可以了。
陈老师主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用游戏、谜语等方式导入对新课的学习,会使学生迅速了解教学意图,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期望他们关注的教学内容上,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生字里藏着的部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等等。
蒋老师提出: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中所承载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取。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否则对课程内容便无法理解。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构建“知书达礼”课堂,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老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的认知,做引导者,而不是牵着学生走,要将课堂还给学生。
王老师: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小组学习的机会,并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比如在学生练习写完“因”字和“困”字之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互评,鼓励互教互学,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把机会让给每位同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何老师在发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的,要构建“知书达礼”课堂,应该要教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培养探究精神。这一生字教学环节,,我建议让孩子们通过比较同部首的字来进行识记,让学生多说,从一年级开始就慢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学生多说,并不意味着老师“放羊”,老师必须给予必要的引导,参与学生的讨论。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维培养,自悟探究中要有语言训练,自悟探究中要有创新的火花。
……
以上教研过程,体现了我们课堂评价的一些基本元素: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主动参与、兴趣激发、能力培养等。可以说,这样的教研过程,既是帮助执教者改进教学的过程,更是教师们互相汲取先进理念经验、共同提高执教本领的过程。
(三)第二次研究课
基于动态教研的建议,执教者换班再上一次研究课。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里藏着两个新部首。第一个是什么呢?老师先给你们猜个谜语:“大”字跳进方框里,是个什么字?
生:“因”字。
师:(课件出示“因”)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方框儿里面装着“大”字就是“因”字。
师:真聪明。
师:“因”字有一个兄弟,“困”字(课件出示“困”)。他俩长得可像了,你有好办法区分它们吗?
生:“因”字里面是“大”字,而“困”字里面是“木”字。
师:对,他俩都有一个“方框儿”,方框儿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部首。(课件出示“方框儿”)跟老师读——方框儿。
生:(齐读)方框儿。
师:我们一起来学写“因”字。请小朋友们伸出手指跟着书空,认真观察老师是怎样写这个字的。(师范写“因”字)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写好这个字的,谁来说一说?
生:先写竖,再写横折,然后写“大”字,最后写一横。
师:你观察得很认真。“困”字该怎样写呢,谁来教老师?
师:(生口述指导老师书写,师边写边重复学生的口述)老师知道了,先写外框,再把“木”字放进去,最后再封口,“木”字就被“困”在里面啦。写好带方框儿的字,先外再里后封口,写成的字像一个长方形,就很好看了!小朋友把“因”和“困”先描红一遍,再各写一个吧。
(本课已于2012年5月由自治区电教馆录制,面向全区公开发行。)
(四)执教老师课后反思
在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建议之后,我对这一教学环节重新进行了设计。
首先,我以谜语的形式引出要学习的生字和部首,紧紧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近了他们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积极主动、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了学习当中。
其次,我以学习方法调整教学方法,构建“知书达礼”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了“以理解尊重为底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来教老师写“困”字的教学环节。一年级的孩子,经过近一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再加上有了老师前面的点拨、指导,他们完全可以把“困”字的写法表述清楚,实际上他们也真的做得很好。我认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跟思维紧密相联。学生在进行口头表达的时候,必须同时进行紧张的思维活动,如思考说话的内容、层次、措词,甚至运用语言的技巧等。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对于他们学好各门功课“善莫大焉”。因此,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更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在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的要求,反复提醒,常抓不懈;而在学生练习写字之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同桌互评的教学环节,锻炼和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知书达礼课堂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流程
通过《快乐的小青蛙》一课的动态教研及课堂执教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知书达礼”课堂的教学理念即尊重学生,课堂“五让”。所谓“五让”,即目标让学生明确,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参与,规律让学生探究,学法让学生总结。
让教学理念入于心且践于行,的确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于是,围绕教学理念我们抓主要元素,总结出了以下富有校际特色的教学流程。
第一,先学后教。根据“先学小研究”(意指课前更加开放的研究性学习,概念源自于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中反映出的问题,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展开教学环节。
第二,导学解疑。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助学”。
第三,运用巩固。要考虑以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交流升华。让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五,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点滴思考
“知书达礼”课堂是让学于生的课堂,老师怎样做到“平等中的首席”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小方法。子曰:不愤不悱不启不发。知书达礼的课堂带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的快乐,它使每个学生包括学困生获得自信与尊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本文编号:18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