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高中必修课程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与解决对策

发布时间:2015-03-23 11:19

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马国军

 
       普通高中同时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在新中国的基础教育中是第一次。由于必修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组织实施和学习评价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的教材和选修课程,所以,教学难度大和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等多重的困难和挑战使教师应接不暇。而必修课程又是进入高中课改后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因此,教师怎样在教学中将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迅速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必修课程的修习至关重要。
       一、必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 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在必修模块教材中,几乎每个学科都涉及初、高中的知识衔接。教师如果不了解这些衔接点,及时做好有关内容的补充,很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断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突显。在必修模块教学中,教师最不适应的是新教材的容量大,并且课时严重不足。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因此,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收集、整理资料的任务,学生却通常没有时间去完成;需要探究的问题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做;课堂上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发言,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往往两个课时也无法完成。
      二、解决对策
      (一)重视初、高中教学差异,做好衔接工作
       由于初、高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初、高中教学出发点不完全一致,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高、初中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脱节,导致学生到了高中突然面临许多知识的空缺,以致影响了高中教师正常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初中课程标准、初中教材,并同时关注和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
       初、高中教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知识差异。初中教学比较直观,内容比较简单,作业和考试多是针对课堂教学作直接的模仿,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到了高中,不仅学习内容加深、加宽了,而且要求学生不仅要听懂老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还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在作业和考试方面就会感觉吃力。
       二是学习方法差异。学生的习惯、心理,从初中升入高中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要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进度、学习强度,还要尽快培养高中的学习习惯。而高一学生在初中三年已形成了固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满足于听,没有做笔记的习惯;遇到难题不是动脑筋思考,而是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不会安排学习时间,缺乏自主学习、阅读的习惯。而以上欠缺,恰恰都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学习素养。
       三是学习能力差异。初中阶段,学生常常通过反复训练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一般很少自学。到了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大量地自主阅读和思考。但高一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都比较欠缺,较难适应这样的教学,往往因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教师的思路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学习效果。
       四是教学方法差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是决定学生由一个学习环境到另一个学习环境适应与否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1)绝大部分高中教师没有教过初中,甚至没有听过初中的课,对初中教学了解不多。教师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较大的知识难度的压力下又加上了教法的不适,从而一上高一便造成了部分学生的掉队现象。(2)理念的转变是渐进的。初中课改的深入实施和高中课改实施初期所形成的教学观念上的差异,影响着学生对高中知识的接受。和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还相对落后,教师一言堂、教法陈旧单一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学生由初中很活泼的课堂环境走进高中相对死板生硬的教学环境,便产生了很大的不适应。(3)由于初中的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甚至中考,都有程度不同的考查内容,许多初中教师便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圈范围、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以获取高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好好学,根本不能理解教材上的内容,到考试前背老师画定的东西也能够勉强“过关”。等学生带着问题进入高中,看到考试及平时教学、复习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便感到明显的不适应。
       总之,初、高中诸多教与学的差异,给学生高一阶段的学习带来了程度不等的困难和不适,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初、高中的教学衔接工作。针对以上的差异,我们需要做好的衔接工作也包括四个方面,即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管理方式。每一个学科的教师,都要梳理一下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内容,找到其与高中不对接的地方(特别是初高中教材版本不同的),在教学中穿插着将其补充、强化、巩固;另外,听初中的课、向初中教师请教、学习初中的教学模式也是高中教师的一项“必修课”,以使自己的教学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多地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课改生的长处,实现教学方法上的对接。
      (二)围绕课堂教学,开展过程研究
      虽然经过暑假的培训,教师对所任科目的新课程标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面对全新的教材,教师普遍会感到难以把握,所以,在必修课程教学阶段,应着重结合新课标的学习,把必修模块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
      1.正确认识必修课程的地位。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必修模块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学科要求。必修教材教学内容简单,教学要求不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的普及型的教材,目的是通过抓好必修模块教学,把学生引入学科专业的大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必修课的教学必须把握好尺度,应当以基础促提高,以浅出求深化,宁可牺牲一些复杂的知识点讲解和某些暂时很难达到的能力目标,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在没有复杂知识干扰的情况下,把教学注意力集中到最基本的方法、思路上,放在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掌握和训练上。所以,教师在进行必修课教学时,一定要克服固有的教学惯性,不要以为是基础就可以掉以轻心,一定要在打好“学科基础”上狠下工夫。
       2.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课标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把宏观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科说明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的设置上,首先着眼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目标设定,而且这一内容不仅包含知识、技能目标,同时含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其次是与目标相应的活动与探究建议。这样的设置,不仅指明了“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而且体现了“如何学”的问题。因此,只有准确理解《课程标准》,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深度、广度,正确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而不是随意加深、拓宽教学的内容,随意增加学生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是螺旋上升的,不是在知识首次出现时就要求学生一步到位,因此,要特别防止直接按高考的要求一步到位进行高、深、难的教学的做法,避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造成教学上的被动,而且影响教学的进度。
      3.突出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尽管广西学业水平测试方案尚未出台,但学业水平测试是以学科中的必修模块内容为主的,况且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与新高考挂钩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必须明确在必修课教学中,突出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尤其是水平层次的能级要求。以此为必修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求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做到全面而不狭窄、到位而不越位、联系而不加深,必须注重知识的基础性、能力的层次性和过程的体验性,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的学习能力。
      4.依据课标,研究教材,合理使用。进入课改后的第一个学期,许多学科的教师都感到了课时不足,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矛盾突出。一些学科还反映,不同版本的教材的教学要求之间、教材内容与课后习题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教材要求与初中教学不衔接。问题不一而足。总之,教师普遍反映,与高中原有教材相比,现在的必修课教材内容丰富、材料广泛,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体现基础性,信息量扩大了,知识面加宽了,而教学难度降低了。教材的内容,有些是为了培养兴趣,有些是为了积累材料,有些是仅供学生自学使用。如果教师把这些信息都当做教学内容来全盘讲解,那么,教学课时是肯定不够的。新课改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前提就是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从教学内容的研究入手,按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适当控制难度,不做随意拓展,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尽量用好教材,,多联系教学实际,少增加知识点。以上这些,也是我们解决教学课时不足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研究教材的过程中,应树立整体把握课程的理念,尽可能系统地研究整套教材,在学科体系上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把握必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和双基要求。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教师需要清晰地理解以下内容:必修模块中选取了哪些知识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在本学科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中,哪些放到了必修模块,哪些放到了选修模块,这些知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每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模块中应分别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学目标是通过哪些知识载体以什么方式体现的;等等。教师通过系统的研究,可以有效提高自己把握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以真正解决“教什么”的难题。
       5.开展学科目标达成的研究。站在高中学科体系的高度审视必修模块的功能、地位、目标和要求,将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并以此为标准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效果。众所周知,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必修和选修课程共同实现的。从进入课改后第一个学期的听课情况看,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必修模块教学中普遍重视双基,这是符合课改要积极稳妥、稳定质量的要求的,但不能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按原有教材教学的要求拓宽、挖深、拔高,否则只能是欲速不达。因为如今的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时要求已经比原有教材大大缩减,老师如果混淆必修与选修的差异,主观考虑“一步到位”地开展教学,必定会造成必修课课时的严重不足,或者使多数学生吃“夹生饭”。所以,为了切实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必修模块时,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准确设计教学的层次性,让学生为选修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实施必修模块教学,既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课标的最低要求,又允许一部分学生在“保底”的基础上,根据课标的精神和自身的能力学多一点、深一点;既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学好必修模块的所有内容,同时又能为学生选修模块的学习预留潜力。
       6.开展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好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运用。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是用好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它的伸缩性,从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到训练习题的选择,都给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当然,这也给不少教师,特别是那些依靠教学参考书来上课的教师带来了教学上的不少困难。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充分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调整,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可以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教材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新课程教学中另一类可以运用的课程资源是其他版本的教材。由于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有比较大的伸缩性,不同教材版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学科知识点的取舍和教学要求也有很大差异,这样以来,不利的一面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诸多困惑,但有利的一面则是给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以选定的教材为底本,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适当吸收其他版本教材在内容选取和知识呈现上的特点和长处,对课程资源理行深度整合,使之更为优质、有效。
      总之,高中必修课程的学习,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寻求协同发展、共同提高的课程特色。但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相对超前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相对滞后的矛盾,会在实施过程中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只有积极面对,认真思考,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勇于实践,才能真正促使教学行为发生转变,使高中必修课程实现其应有价值。



本文编号:186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b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