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发展学习者协作能力的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23:10
【摘要】: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致力于培养21世纪人才,先后发布了各自的21世纪能力框架,比如国际经合组织提出的“素养界定与遴选框架”、欧盟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框架”以及美国的“21世纪技能框架”,而协作是所有框架中的共同能力之一。在教育领域,技术从早期的辅助交流发展为学习者手中的生产力工具,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创新课程与跨学科项目。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协作亦成为其中的核心形式。尽管协作如此重要,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协作更多地是作为帮助学习者取得更好学习结果的一种学习形式,针对如何发展协作能力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的主题在于发展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发展”意味着协作能力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需要通过有意识的设计以便获得的一种能力。研究围绕这一主题探索了三个问题:如何发展学习者的协作能力,作为协作能力发展目标的协作能力框架应该如何构建,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发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本课题的开展遵循了“模型设计——模型验证——模型完善”的研究逻辑。“模型设计”指的是基于理论文献形成并细化协作能力发展的模型,体现在论文的第二和第三章。“模型验证”指的是通过实验研究,验证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体现在论文的第四和第五章,其中第四章设计了协作能力发展的评估工具,为第五章的验证性研究做准备。“模型完善”对应于论文中的第六章,主要是通过对研究发现的梳理,修正最初的理论模型。首先,在“模型设计”阶段,为了发展学习者的协作能力,研究基于理论综述设计了包括三个部分的协作能力发展模型:提供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提供协作能力框架作为发展目标、提供协作能力发展的结构化支持。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一是为学习者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即让学习者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习得协作能力;二是设计合理的协作任务,使得学习者有运用协作能力的必要;三是必须提供有意图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习者的能力发展,即要有针对协作能力的有意识教学过程。这三个条件仅仅为协作能力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明确设置协作能力发展目标也是非常重要的。协作能力的框架可以作为发展目标,一方面可以在教学中用于向学习者定义协作能力是怎样的;另一方面可以用于评估诊断个体的协作能力表现,以便生成对个体的适应性支持,并促进个体反思。模型的第三个部分指的是为了促进协作能力发展,还有必要针对协作过程本身的结构化支持,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对如何设计支持提供了思路,包括从认知过程以及社交过程两方面提供支持。本研究还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细化,主要是对作为协作能力发展目标的协作能力框架进行了构建,即分析协作能力的发展要体现在哪些维度上。协作能力是一个跨领域的研究话题,本研究主要借鉴了两大领域的研究成果:21世纪能力领域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通过解读两个领域的已有框架,比如21世纪能力领域的ATC21S框架、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领域Meier等人的协作过程质量框架,研究对框架所含维度之间的异同进行了分析。不仅提炼了共有的维度,还对存在差异的维度进行了理论根源的深究,初步形成了包括六个维度的协作能力框架:参与、交流、社交情感、社交协调、任务协调以及共同信息处理。其次,在“模型验证”环节,研究先是通过收集真实的课堂数据,形成了协作能力的评估工具,在新情境中检验了评估工具的适用性,并初步对协作能力内部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随后设计并开展了验证协作能力发展模型的两因素混合实验,因素一是三种实验条件(一个实验组和两个对照组),因素二是两种协作任务类型(内容依赖任务和内容独立任务)。实验组和控制组1均使用本研究所设计的协作能力发展模型,不同的是实验组所接受的干预是完整的模型,而对控制组1的干预不包括模型中的评估诊断部分,因此控制组1所接受的干预是部分模型。控制组2不接受模型的干预,是完全的对照组。研究所基于的是技术作为学习实践工具的情境,这样的情境选择是为了回应技术促进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变革。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协作能力发展模型具备一定的有效性:模型对于参与、任务协调、共同信息处理三个维度有效;而在社交情感与社交协调两个维度上的结果“中立”(“中立”指的是虽然发生了一定效果,但是可能因为设置的目标过多而受到干扰);模型对于交流维度没有效果。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从是否可以被模型改变的视角,归纳了协作能力六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第一,参与、任务调节和共同信息处理是以任务为导向的客观行为能力,可以被模型所干预;第二,社交情感和社交协调属于以社交为导向的社会化行为能力,可以被模型所干预,但是在目标设计上要尽可能得有针对性,还可以考虑更多的形式来对它们进行干预,例如游戏化的学习,或先从非学术任务培养社会化能力,此后逐步向学科学习整合;第三,交流是协作能力的基础,学习者在交流上的能力倾向于稳定。此外,协作能力的发展需要经历一定的转变阶段,主要是由慢速转变向快速转变的过程。影响因素方面,任务类型影响个体在大部分维度上的表现,并且个体在内容依赖任务上所表现出的协作能力优于个体在内容独立任务上的表现;同时个体的知识基础、协作经验以及协作信念等因素也会影响协作能力各维度的发展。最后,基于上述实践发现,本研究进行了“模型完善”。最初模型的设计视角是形成发展学习者协作能力的一个完整方案,完善后的模型则指出要针对不同的能力维度,开展针对性的方案,模型的起点应该是协作能力评估。此外,不论是发展协作能力的哪些维度,一定的学习准备活动是有必要的,例如激发学习者的学业动机、提供前期基础知识、增强协作信念等。本研究的结论对于后续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要针对具体的能力维度设计细化的协作能力发展干预手段,关注学习者的协作能力发展过程;二是要设计协作能力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教学代理人的作用,以及设计实时的协作能力反馈;三是需要基于协作能力框架以及行为指标,为教师提供一套协作能力教学的指导材料;四是在教学中整合协作能力发展时,需要纳入不同类型的协作任务,并考虑学习者在协作上的个体特征。今后研究需关注跨学科领域的发展,运用丰富的技术采集学习者协作能力的行为指标,以改善协作能力的评估反馈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20
【图文】:

逻辑包,协作能力,模型设计,课题研究


图 1- 1 本课题研究逻辑从宏观的层面上来讲,整个课题的研究逻辑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模型设计、模型验证以及模型完善。“模型设计”是指形成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发展目标部分进行细化,对应于第二和第三章。第二章通过对协作能力的内涵解读,并综述已有研究中协作能力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得出有关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理论共识,以设计本研究的协作能力发展模型。第三章基于理论的探索进一步细化模型,主要是对于协作能力框架的构建。协作能力框架是协作能力发展模型的一部分,也是设计模型有效性评估工具的指导框架。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并非要重新开发新的能力框架,而是重在理清已有框架的维度设计,形成一个一般化的能力框架,增加框架之间的对话性。

协作能力,概念界定,论文结构,不清晰


图 1- 2 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提出研究的背景,然后针对能力发展未受到足够重视、协作能力概念界定不清晰等研究缺口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即如何发展协作能力、如何构建协作能力的框架、协作能力发展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第三和第四节分别分析了研究目标与意义、思路及方法,最后一节陈述了论文的组织框架。第二章是整个研究的文献综述部分,同时是协作能力发展模型的设计部分。第一节阐述了协作能力研究的领域所属,通过分析协作学习与协作能力、“发展”的含义以及技术在协作中的作用,提出本研究对于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研究视角。第二节分析了协作能力的内涵,主要对协作能力的狭义与广义定义,以及协作能力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第三节综述了已有研究中是如何发展协作能力的,形成了协作能力的发展模型。模型从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协作能

协作能力,基本条件,协作过程,协作学习


图 2- 1 本研究设计的协作能力发展模型下面将分别对模型中的“基本条件”、“发展目标”、“结构化支持”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具体阐述:一、协作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一)通过协作过程发展协作能力协作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协作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协作能力需要在真实的协作过程中学习。Cohen139、Curseu与 Pluut140等学者的研究表明,协作学习是常用的教育实践形式,被用于帮助学生发展团队协作技能,并获取课程知识。Cortez 等人指出“通过协作来学习协作”(Learning-to-collaborate-by-collaborating),参与良好设计的协作活动能够帮助个体改善团体合作技能141。当学生在有效的小组中学习时,他们不仅收获到有关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年01期

2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12期

3 吴忭;顾小清;;通向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的途径——访国际知名教育心理学教授保尔·科士纳[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4 吴青;罗儒国;;国外CSCL交互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年01期

5 顾小清;朱元锟;;教育用户对技术产品的接受度研究:师生群体的差异及其相互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8期

6 梁妙;郑兰琴;;支持协作学习的觉知工具:研究现状总结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04期

7 林书兵;徐晓东;任英杰;;从个体组合到小组认知:协作学习探究历程回顾[J];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03期

8 罗陆慧英;程介明;;学习科学与教育政策——2011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会议回顾[J];开放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9 顾小清;郭晓枫;蔡慧英;;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连接CSCL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10 靳昕;蔡敏;;美国中小学“21世纪技能”计划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2791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791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4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