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外来”与“本土”的融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袁凤琴;;教育理论本土化的新视野[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邬志辉;论全球化时代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和学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资源及其取舍和消化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10期
5 钟志华;;“盲人掌灯”还要走多远?——试论我国教育的本土化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兆欣;;比较教育,为何研究?——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观点[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2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刘丹;;公民教育研究的三个维度及其实践[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4 芮国强;张振宇;;高等教育的当代发展及其价值反思[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李涛;;社会转型期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年02期
6 杨进;基于本土的教育理论原创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4年05期
7 戴军;;后现代哲学思潮对我国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影响论要[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戴军;戴淑艳;;试论我国“教育本土化”研究演进的话语谱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良;刘茜;;关怀文化传统:课程改革的又一使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肖珊;;浅谈英语教育的本土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张萌;示范性高中办学国际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锋;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邬志辉;从教育现代化到教育全球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王立峰;高校法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李宝庆;协商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2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晓晖;基于建构主义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叶德辉;手机本土化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04年
6 杨颖;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教育主权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龙海霞;反思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艾斌;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及其政府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邓桦;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辉;庄泽宣“新教育中国化”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长——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郑新蓉;用不同的视角看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3 陈桂生;略论教育学“中国化”现象[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04期
4 丁金霞;关于教育学本土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05期
5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中)[J];教育研究;1999年01期
6 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下)[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7 邬志辉;教育先行的决策效益研究[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08期
8 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04期
9 万俊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靳玉乐;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J];校长阅刊;2006年09期
2 胡红斌;;学习徐老教育理论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J];徐特立研究;2004年01期
3 容中逵,刘要悟;民族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全球化——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参照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4 陈培瑞;;新课改的先天不足与后天根治[J];师道;2003年04期
5 顾玲;;中国教育学命运与出路的探索[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查有梁;;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内蒙古教育;2007年11期
7 王端根;渠景宏;;谈教师为何不重视课改[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8年09期
8 陈芳;张丽娟;;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李亚岭;;新课程背景下教研工作之我见[J];青海教育;2010年Z1期
10 刘莉萍;;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土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西省L县的实证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增城市天恩学校课题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 把握发展的主动权[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文;;对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者研修工作的思考[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王显峰;;中学化学教学必须攻克二个隘口——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探讨[A];第三届中学化学教学优秀论文交流暨表彰大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田军;;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推动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和评价实施[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顾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校图书馆建设探讨[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上册)[C];2007年
8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9 大连市红旗高中课题组;;课程改革对中青年教师影响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10 王秀亮;;关于中师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晶;中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本报记者 柯昌万 通讯员 李卫东 刘芳;为农村教师送来新理念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静;在探索中前进[N];南宁日报;2008年
4 西南师范大学教科院:靳玉乐 艾兴;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李娇龙;配合教改 解读纲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黄志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N];西藏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陈丽;坚实的脚步 丰硕的成果[N];锦州日报;2006年
10 焦新;暑期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姗姗;他者教育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红;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成海;客观主义—主观主义连续统观点下的教师教育范式:理论基础与结构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广军;高中物理教材设计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江林;高师理科专业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武云斐;合作 共生 共赢[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在PSSC物理课程中的应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丽衡;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莉;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2年
4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春玲;陈鹤琴南京鼓楼幼稚园个案研究及其当代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瑞娜;郑州市金水区小学校本教研中的专业引领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孟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本然统一[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石增业;初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教育的理论与实施策略[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红霞;长春西门子零件本土化过程中供应商选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愫;杜威教育理论的人性思想基础[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8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798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