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

发布时间:2020-11-19 00:26
   校园暴力的实施方式一般以欺凌为主,欺凌是指强势对弱势个体所故意且持续实施的攻击行为,而攻击行为则是由个体的攻击性所引起。根据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会直接引发个体的攻击性。但随着学者研究发现,挫折能否成功诱发个体攻击性,不仅与环境有关,也与自身的认知有关,归因方式是属于个体认知方式的一种。挫折是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要经历的,青少年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平衡,个体的行为想法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而,对青少年攻击性进行研究时不仅要考虑外界的环境因素,也要考虑个体的归因方式。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创设挫折情境,探索归因方式对个体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效的归因训练方案进而对个体的攻击性进行干预。本研究不仅能为现有理论提供实证性的证据,也能通过干预可控的因素为校园暴力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Buss—Perry外显攻击量表、多维—多向归因量表、自编挫折情境程序、自编团体辅导方案开展研究。包括两个内容,研究一主要开展对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有无挫折:无挫折情境、有挫折情境)*2(归因方式:外归因、内归因)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研究二验证归因训练能否有效的降低个体的攻击性。基于挫折—攻击理论、韦纳归因理论、团体辅导理论等,自编归因训练的干预方案,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挫折情境创设表明个体在经历挫折情境后,积极情绪显著下降,消极情绪显著增加,提示挫折情境的设置是有效的。研究一结果表明,挫折情境主效应显著(p0.05),挫折情境与归因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显著(p0.001),外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变化不显著,但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的值还是低于外归因者的外显攻击性。挫折情境下个体的内隐攻击性高于非挫折情境,外归因在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性变化显著(p0.001);内归因者在挫折情境下的内隐攻击性变化不显著。研究二的结果表明,个体的归因方式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实验组1内隐攻击性发生显著下降,而实验组2外显攻击性没有发生变化。挫折情境会影响个体的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更易激发,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并不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但外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始终高于内归因者外显攻击性;外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更易激发出来,而内归因者内隐攻击性在挫折情境下并不会有显著的变化。归因训练能有效降低个体的内隐攻击性,但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从而验证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是分离的,两者都是符合GAM模型,即受到挫折和归因方式的影响。
【学位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44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挫折和挫折情境
        2.1.2 归因方式
        2.1.3 攻击性
    2.2 相关研究
        2.2.1 有关攻击行为研究的理论认识
        2.2.2 研究现状
    2.3 问题提出
    2.4 研究假设
    2.5 研究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4 研究一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攻击性的影响研究
    4.1 挫折情境的创设
        4.1.1 实验目的
        4.1.2 选取对象
        4.1.3 测量工具
        4.1.4 实验设计
        4.1.5 实验结果
    4.2 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攻击性的影响
        4.2.1 研究目的
        4.2.2 被试选取
        4.2.3 研究工具
        4.2.4 研究设计
        4.2.5 研究结果
        4.2.6 讨论
5 研究二归因训练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干预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工具
        5.2.1 测量工具
        5.2.2 归因训练方案
    5.3 研究设计
    5.4 研究结果
        5.4.1 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数据结果
        5.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数据结果
        5.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数据结果
        5.4.4 实验组成员反馈汇总
    5.5 讨论
        5.5.1 归因训练的效果分析
        5.5.2 对挫折情境下内隐攻击性影响的效果分析
        5.5.3 对挫折情境下外显攻击性影响的效果分析
        5.5.4 总分析
6 结论
7 教育建议
8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梓桐;华思宇;孙文轩;王琛;于红军;;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年03期

2 张力仁;何克;;贵州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应激行为关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年04期

3 贾兴森,吴兆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J];江苏教育;1993年06期

4 朱玉歆;;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J];政工导刊;2016年10期

5 周英;江亚婷;时光霞;梁卫红;姚荣英;;外显自尊在中学生人际归因方式与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曹科岩;;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年07期

7 马慧霞;张寒;;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30期

8 张宁;王纯;;大学生抑郁自评高分者的团体归因训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9 衷克定;赵海玲;;远程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和抑郁[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雅婷;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彦娜;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3 付志宇;教师差别行为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系:自尊及归因方式的作用[D];河北大学;2019年

4 吴一凡;青少年归因方式对希望感的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祁春春;中小学教师人格特质、教学归因方式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刘芙蕖;归因方式和失败情景对游戏失败后玩家攻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7 杨赛华;中职护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8 杨正中;归因方式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9 胡丁丁;语言影响认知吗?来自藏—汉双文化者学业归因方式的证据[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杨智涵;大学生归因方式、情绪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894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8894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d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