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基于知识生产与理论重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1-01-03 19:08
教育学理论的发展肩负着"时代需求"与"学科担当"的双重使命。信息技术通过对"时空构造""工作哲学"与"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勾勒出一幅全新的时代图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与反身诉求更是对"教育学理论的想象力"发出了多重的时代呼唤,亟需"安身立命"于这个时代的教育学人做出应有的时代回答。教育学理论历经"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等知识生产的时代变局,重建了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新格局,涵括"问题域的转移""主体性的变更"与"方法论的迁移"三个重建向度。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乌托邦式"想象将廓清教育学学科的生存旨向,即"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澄明教育学人的使命担当,即"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最终迎来教育学理论的巅峰时刻,发出"天才为何成群而来"的时代回响。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信息技术勾勒的时代图景
(一) 时空重组:信息技术对“时空构造”的重新定义
(二) 本位回归:信息技术对“工作哲学”的重新定义
(三) 协同进化:信息技术对“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
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对想象力的多重呼唤
(一) 信息技术的时代特性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二) 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三) 教育学理论的反身诉求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三、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一) 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
(二) 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
(三) 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
四、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向度
(一) 问题域的转移:从本质追问走向本体承诺
(二) 主体性的变更:从客体嵌入走向关系互涉
(三) 方法论的迁移:从宏大理论走向微观叙事
五、信息技术时代架构教育学理论“乌托邦”的方法论省思
(一) 生存旨向:“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二) 使命担当:“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
(三) 时代回响:“天才为何成群而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J]. 李海龙.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1)
[2]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 任友群,顾小清. 教育研究. 2019(01)
[3]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路径[J]. 安涛,韩雪婧,周进.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1)
[4]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含义的哲学探析——兼论“软工作”的意义与“工作哲学”的兴起[J]. 肖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5]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J]. 辛继湘.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9)
[6]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J]. 王伯鲁,宋洁. 河南社会科学. 2018(08)
[7]人工智能危机背景下的实践存在论重构趋势设想[J]. 潘坤.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4)
[8]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J]. 蒋晓丽,贾瑞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4)
[9]“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J]. 叶妮,王宏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06)
[10]“知性的僭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J]. 刘方喜. 探索与争鸣. 2017(11)
本文编号:2955334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年04期 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信息技术勾勒的时代图景
(一) 时空重组:信息技术对“时空构造”的重新定义
(二) 本位回归:信息技术对“工作哲学”的重新定义
(三) 协同进化:信息技术对“技术逻辑”的重新定义
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对想象力的多重呼唤
(一) 信息技术的时代特性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二) 教育学理论的涉世危机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三) 教育学理论的反身诉求对学科想象力的呼唤
三、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知识生产
(一) 权利让渡与安身立法
(二) 边界扩展与跨界重组
(三) 秩序重建与融合创生
四、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学理论的重建向度
(一) 问题域的转移:从本质追问走向本体承诺
(二) 主体性的变更:从客体嵌入走向关系互涉
(三) 方法论的迁移:从宏大理论走向微观叙事
五、信息技术时代架构教育学理论“乌托邦”的方法论省思
(一) 生存旨向:“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二) 使命担当:“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方法论学家”
(三) 时代回响:“天才为何成群而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等教育学的想象力[J]. 李海龙. 高等教育研究. 2019(01)
[2]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之问与答[J]. 任友群,顾小清. 教育研究. 2019(01)
[3]知识生产模式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路径[J]. 安涛,韩雪婧,周进. 电化教育研究. 2019(01)
[4]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含义的哲学探析——兼论“软工作”的意义与“工作哲学”的兴起[J]. 肖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05)
[5]当教学遇上人工智能:机遇、挑战与应对[J]. 辛继湘. 课程.教材.教法. 2018(09)
[6]从追问技术本质到探寻人类救赎之道——海德格尔追问技术思想新解[J]. 王伯鲁,宋洁. 河南社会科学. 2018(08)
[7]人工智能危机背景下的实践存在论重构趋势设想[J]. 潘坤.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4)
[8]论人工智能时代技术与人的互构与互驯——基于海德格尔技术哲学观的考察[J]. 蒋晓丽,贾瑞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4)
[9]“乌托邦”与“实践性”——理解人工智能时代的物我关系[J]. 叶妮,王宏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7(06)
[10]“知性的僭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J]. 刘方喜. 探索与争鸣. 2017(11)
本文编号:29553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955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