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教学论学科建设70年回顾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1-01-03 22:12
我国教学论学科建设的70年,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和特点。尽管我国教学论学科取得了很大成绩,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格局,但成绩往往是与问题并存的。从新时代的需要和现实的进展出发,建设具有中国立场、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教学论,应是我国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基本目标。为此,我们需要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取共识,在实践中寻求创新,共同推动我国教学论学科的深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价值立场的秉持、思维方式的形塑、伦理职责的坚守和学术场域的构建至为重要。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年04期 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苏联教学论的引入(1949—1957年)
(二)中国化的曲折探索(1957—1976年)
(三)学科框架的初创(1976—1992年)
(四)学科的分化与综合(1992—2001年)
(五)取向的多元与形态的多样(2001年至今)
二、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成绩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与扩展
(二)学科性质的明晰与定位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四)研究队伍的壮大与联合
(五)学科影响的增强与认同
三、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价值立场的秉持
(二)思维方式的形塑
(三)伦理职责的坚守
(四)学术场域的构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 张广君. 教育研究. 2016(06)
[2]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J]. 杨小微.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3)
[3]对教学论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 田慧生. 教育研究. 1997(08)
[4]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 王策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05)
[5]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 陈元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1(05)
[6]简谈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J]. 王策三. 教育研究. 1985 (09)
本文编号:2955574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19年04期 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基本历程
(一)苏联教学论的引入(1949—1957年)
(二)中国化的曲折探索(1957—1976年)
(三)学科框架的初创(1976—1992年)
(四)学科的分化与综合(1992—2001年)
(五)取向的多元与形态的多样(2001年至今)
二、教学论学科建设的成绩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与扩展
(二)学科性质的明晰与定位
(三)研究方法的多元与互补
(四)研究队伍的壮大与联合
(五)学科影响的增强与认同
三、教学论学科的未来发展
(一)价值立场的秉持
(二)思维方式的形塑
(三)伦理职责的坚守
(四)学术场域的构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互联网+教学”的融合与超越[J]. 张广君. 教育研究. 2016(06)
[2]从复杂科学视角反思教育研究方法[J]. 杨小微.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0(03)
[3]对教学论学科性质、地位与研究对象的再认识[J]. 田慧生. 教育研究. 1997(08)
[4]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 王策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2(05)
[5]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 陈元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1(05)
[6]简谈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J]. 王策三. 教育研究. 1985 (09)
本文编号:2955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955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