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广东梅州侨办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1 17:03
本文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国时期梅州侨办教育的考察,探讨客家华侨与侨乡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对侨乡教育发展变迁的影响。侨办教育在广东侨乡的教育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走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化的西式教育交汇交变,催生了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在华侨之乡梅州,大批出海的客家华侨,成为清末民国时期推动侨乡新式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捐资兴学活动,为侨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侨办教育成效显著,梅县的教育成绩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典范。在海外华侨的影响下,梅州的侨办学校吸收了更多现代化的因素,在办学方式、组织管理、学生学习、教育理念等方面显露出鲜明的华侨色彩。基于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清末民国时期的客家华侨保持了对梅州侨乡教育的长时性捐助。通过侨办教育,华侨积极参与到侨乡事务之中,增强了在侨乡的存在感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对侨乡归属感的心理追求。在客家华侨的鼎力支持下,侨乡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得以大大加快,社会面貌逐渐发生变化。侨办教育密切了华侨与侨乡的跨域联系,推动了侨乡国际化和地方化的进程,...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国学校(私立侨校)行政组织系统表,载《安国校刊》(创刊号),第1页,1931年
38养正学校编印:《养正学校百周年校庆专刊(1906-2006)》,2007 年,第 45 页。图 4.2 安国学校(私立侨校)行政组织系统表,载《安国校刊》(创刊号),第 1页,1931 年。图 4.3 梅县县立中学(公立学校)行政组织系统图,载《县中年鉴》,第 45页,1934 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移民框架下的华侨华人——身份认同与双重国籍之辨析[J]. 李安山.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2016(00)
[2]清末民国时期的台山华侨与侨乡教育[J]. 谷帅召.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近代华侨捐资办学的文教理念与文化反思[J]. 吴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4]梅州侨乡形成研究述评[J]. 魏明枢. 嘉应学院学报. 2015(06)
[5]传统文化维系下的家国认同——以南洋华侨教育为例[J]. 胡克丽. 黑龙江史志. 2015(11)
[6]从侨批看民国初期梅州侨乡与印度尼西亚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以梅县攀桂坊张家围张坤贤家族为中心[J]. 田璐,肖文评.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1)
[7]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J]. 陈海斌. 广西社会科学. 2014(09)
[8]民国时期侨乡开平的教育发展[J]. 谭金花.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9]华侨与近代潮汕侨乡教育事业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澄海侨办教育为例[J]. 陈子. 前沿. 2014(Z2)
[10]近代闽南华侨捐资兴学及办学理念[J]. 邓达宏.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D]. 吴莹.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梅州华侨家族跨域生活研究[D]. 钟敏丽.南昌大学 2017
[2]安溪籍华侨华人与近现代安溪教育研究[D]. 许艺燕.华侨大学 2014
[3]海外华人族群的多元社会认同:槟城韩江学校研究(1919-1960)[D]. 陈佩燕.华侨大学 2014
[4]梅州松口侨乡的社会变迁[D]. 刘敏.暨南大学 2014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研究[D]. 张振.河北大学 2012
[6]南洋华侨教育研究(1927-1949)[D]. 张洪云.河南大学 2011
[7]华侨办学典范[D]. 杨婉蓉.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D]. 罗国兵.山东大学 2009
[9]泉州侨乡捐资兴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作用研究[D]. 苏德.厦门大学 2009
[10]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D]. 于佳琦.中央民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89196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安国学校(私立侨校)行政组织系统表,载《安国校刊》(创刊号),第1页,1931年
38养正学校编印:《养正学校百周年校庆专刊(1906-2006)》,2007 年,第 45 页。图 4.2 安国学校(私立侨校)行政组织系统表,载《安国校刊》(创刊号),第 1页,1931 年。图 4.3 梅县县立中学(公立学校)行政组织系统图,载《县中年鉴》,第 45页,1934 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移民框架下的华侨华人——身份认同与双重国籍之辨析[J]. 李安山. 中国国际战略评论. 2016(00)
[2]清末民国时期的台山华侨与侨乡教育[J]. 谷帅召.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3]近代华侨捐资办学的文教理念与文化反思[J]. 吴莹.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4]梅州侨乡形成研究述评[J]. 魏明枢. 嘉应学院学报. 2015(06)
[5]传统文化维系下的家国认同——以南洋华侨教育为例[J]. 胡克丽. 黑龙江史志. 2015(11)
[6]从侨批看民国初期梅州侨乡与印度尼西亚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以梅县攀桂坊张家围张坤贤家族为中心[J]. 田璐,肖文评. 地方文化研究. 2015(01)
[7]文化认同:客家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J]. 陈海斌. 广西社会科学. 2014(09)
[8]民国时期侨乡开平的教育发展[J]. 谭金花.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9]华侨与近代潮汕侨乡教育事业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澄海侨办教育为例[J]. 陈子. 前沿. 2014(Z2)
[10]近代闽南华侨捐资兴学及办学理念[J]. 邓达宏.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05)
博士论文
[1]异域与本土:近代英属马来亚华侨教育百年发展研究[D]. 吴莹.华东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梅州华侨家族跨域生活研究[D]. 钟敏丽.南昌大学 2017
[2]安溪籍华侨华人与近现代安溪教育研究[D]. 许艺燕.华侨大学 2014
[3]海外华人族群的多元社会认同:槟城韩江学校研究(1919-1960)[D]. 陈佩燕.华侨大学 2014
[4]梅州松口侨乡的社会变迁[D]. 刘敏.暨南大学 2014
[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华侨教育政策研究[D]. 张振.河北大学 2012
[6]南洋华侨教育研究(1927-1949)[D]. 张洪云.河南大学 2011
[7]华侨办学典范[D]. 杨婉蓉.福建师范大学 2010
[8]清末梅州教育研究(1902-1911)[D]. 罗国兵.山东大学 2009
[9]泉州侨乡捐资兴学的历史考察与现实作用研究[D]. 苏德.厦门大学 2009
[10]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D]. 于佳琦.中央民族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89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489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