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15:00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陕西省于2007年9月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随后,高考也必然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和引领高中课程改革。于是本文选择“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作为研究题目,试图从理论探讨、国内外实践分析以及陕西省的个案研究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做一些研究。进而在理论探讨和国内外的实践借鉴的基础上,对陕西省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提供一些政策性建议,并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的高考改革新方案。在这三个方案中,前两个方案是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提出的。第三个方案是以高校各专业与高中各学科学习内容衔接为出发点,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数据,基于得出的具体各专业与高中各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结论而提出的。 目前国外类似研究涉及到选择性考试方向,但是都没有具体到各专业与高中各科课程内部的相关性。例如,美国的SATⅡ考试中有类似的选择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写作、文学、美国历史与社会研究、欧洲历史与社会研究、数学(一级水平)、数学(二级水平)、物理、化学、生物、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希伯来语、俄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3门,但是英文和数学是必考科目。日本的第一次和第二次考试都涉及到选择性考试。第一次考试在日语、数学、外语、社会、科学等学科领域内,共设置了30余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大学的要求,选考1-6门科目。第二次考试是各高校设置1—4科专业考试科目,一部分是以高中课程中的选修内容命题,另一部分是抛开教学大纲,从专业的角度命题。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初步涉及到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但是没有具体详细到各专业与高中具体学习内容的相关性。 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指定科目考试也属于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但是也只是在国文、英文、数学甲、数学乙、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的科目中根据各大学校系要求选考3-6科。在大陆考试中,广东省的高考方案体现了按照专业的选择性考试的特点,它将高校专业归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七大类,每类专业指定选考不同的中学科目。但是,它也仅仅是将选考内容以科目为最小单位,没有细化到模块。而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调查发现各专业与各门课程内部的各模块的相关性是不同的。如果按照科目作为选考的最小单位,不仅没有真实考查到考生的专业发展倾向,而且也会加重考生的负担。本文的最后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理工科各专业与中学各科知识的相关性结论。 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这一部分通过建国以来高中课程以及高考的演变历程探寻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双向互动的衔接关系。面对高考改革,课程改革要及时作出调整以适应高考的变化。高考改革也要顺应、促进并引领课程改革。两者在衔接的过程中高考要做到体现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的特征;要从知识转向能力,从结果转向过程;要兼顾宏观的三级课程和微观的领域、科目、模块课程的平衡,要兼顾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平衡;要区分课程自身和不同课程考查方式的两种差异。 第三部分是从域外视野的角度,对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高中课程和高考进行研究,探寻两者的衔接关系。美国的高中课程特点与大学入学考试模式相一致,大学入学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不完全对应高中课程,高中部分课程不参与高考。日本考试结构与课程结构基本一致。课程结构分为学科和科目两个层次,考试结构中也对应分为领域和科目两个层次,而且两者的基本内容比较相近。课程内容具有选择性,考试内容同样具有选择性。台湾高中课程和大学入学考试也存在一定关系,但是不完全对应。选择考试不仅包括必修内容还包括选修内容。课程中的领域课程有助于学科能力测验考试按照领域课程设置考试科目,可以避免考试科目设置过于微小,无法体现基础考试综合性的特点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通过对国内试点省区的新高考方案的解读,探寻高考方案与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最后一部分通过对陕西省的个案研究,使本研究最终得到实践支持。在这一部分首先通过对高中一线教师的访谈,收集到一些宏观方面关于该问题的思考和建议,这些来自实际工作者的信息对后续研究提供了全面帮助。然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三个阶段性高考方案。在进行第三个方案的研究过程中,采用问卷的形式,对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做了调查,得出该专业与高中各学科模块学习内容的相关性结果。笔者通过这个结果制定了按照专业进行的选择性高考方案。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高考改革 衔接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632.47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1
  • 一、绪论11-16
  • (一)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12-14
  • 1. 高中课程改革试验区的新高考方案12-13
  • 2.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13
  • 3. 近年来高考改革研究13-14
  • (三) 研究方法14-15
  • 1. 实证研究法14
  • 2. 比较研究法14
  • 3. 文献研究法14-15
  • (四) 主要创新之处15-16
  • 1. 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衔接问题研究15
  • 2. 以省为单位进行研究15
  • 3. 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5-16
  • 二、理论探索: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之关系16-29
  • (一) 建国以来我国高中课程改革的历程16-21
  • 1. 建国以来我国高中课程的发展阶段16-17
  • 2.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17-21
  • (二) 建国以来我国高考改革的历程21-25
  • 1. 建国以来我国高考的发展阶段21-23
  • 2. 目前的高考改革23-24
  • 3. 高考改革的未来趋势24-25
  • (三)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25-29
  • 1. 课程改革要适应高考的变化26
  • 2. 高考改革要顺应、促进并引领课程改革26-27
  • 3. 两者在双向衔接过程中高考要注意的问题27-29
  • 三、域外视野:美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之衔接29-42
  • (一) 美国29-32
  • 1. 美国的高中课程29-31
  • 2. 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31-32
  • 3. 美国的高中课程与大学入学考试的衔接32
  • (二) 日本32-38
  • 1. 日本的高中课程33-36
  • 2. 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36-38
  • 3. 日本的高中课程与大学入学考试的衔接38
  • (三) 台湾地区38-42
  • 1. 台湾的高中课程38-39
  • 2. 台湾的大学入学考试39-41
  • 3. 台湾的高中课程与大学入学考试的衔接41-42
  • 四、本土实践: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五省(区)新高考方案述评42-49
  • (一) 试点五省区新高考方案解读42-43
  • (二) 五省区新高考方案与课程改革的有效衔接43-45
  • 1. 基础性43-44
  • 2. 选择性44
  • 3. 多元性44
  • 4. 应用性44-45
  • (三) 不足和有待改善之处45-49
  • 1. 高考改革与高校招生衔接不足46
  • 2. 高考改革与高中课程衔接不足46-47
  • 3. 科目的合并和减少不能真正做到减负47-49
  • 五、个案研究: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49-64
  • (一)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49-53
  • 1.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9-50
  • 2. 实施步骤50-51
  • 3. 选用教材情况51
  • 4. 教师培训状况51-53
  • (二) 有关陕西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的思考53-56
  • 1. 体现课改特点53-54
  • 2. 因地制宜适合省情54-55
  • 3. 适当比例自主招生55
  • 4. 加强监督机制55-56
  • 5. 多元化的高考模式56
  • (三) 对陕西省出台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的政策性建议56-64
  • 1. 考虑三个问题56-57
  • 2. 兼顾两类走向57
  • 3. 解决两个难点57-59
  • 4. 提出三个方案59-64
  • 结束语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2
  • 致谢72-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武;;试论构建我国高考新模式[J];湖北招生考试;2011年24期

2 张盼;;高考改革中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11年12期

3 费汶;费江;;根据高考改革分析学校体育改革趋势[J];才智;2011年19期

4 陈爱忠;谢章莲;;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事实分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6期

5 袁新文;;高考不只是选拔人才[J];成才之路;2011年22期

6 王霞;冯文全;;高中文理分科利弊探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2期

7 ;你是否赞成“一年多考”?[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1年03期

8 小菲;;高考变为“一年多考”好不好?[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7年03期

9 熊永祥;;高考的使命和方向——《教育测量与评价》高考研究类文章述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年08期

10 李明楷;;高考选考题的题型特点与设置局限[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世晔;冯伯麟;;高考改革社会调查[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钱钟;;实践是高考改革的试金石[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4 王极盛;;高考成功规律的探讨——论心理素质在高考中的作用[A];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会刊[C];2007年

5 唐佐明;;试论高校招生的选择性[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6 杜俊灵;;高考报名人数减少对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及规避对策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黄锦章;;广东高考改革初探[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8 张威;郑明;汤铮;;高考改革后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探讨[A];第五次全国医用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桑自澍;;我国高考改革的几个成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董均坤;;对“素质教育中历史教学”的认识[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峰;高考改革首重公平[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凝;高考改革在论争中前行[N];科技日报;2005年

3 ;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N];人民政协报;2005年

4 杨亚军;高考改革要有利于中学的教学实践[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林蕙青;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时代先声[N];烟台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圣志;安徽高考改革新方案突破“唯分录取”[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7 教育部考试中心科研人员 王海东;从三个层面推进高考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9年

8 记者 倪光辉;平稳实施高考改革[N];人民日报;2009年

9 上海大学教授 浦家齐;高考改革如何平稳推进[N];解放日报;2009年

10 张晓晶;用法制手段推动高考改革[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海龙;我国高考招生录取模式创新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吴根洲;高考效度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郑若玲;考试与社会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张耀萍;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6 王后雄;我国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清华;高考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李凤;高考志愿填报与录取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宋洁绚;基于国家主义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曾玮;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命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新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考加分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若松;《中国教育报》高考报道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孙香伟;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红兵;试论我国高考改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晔;山东省高考改革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锦钰;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追求及教学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董国海;新课程地理高考自选模块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秀梅;关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的研究和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10 欧颖;我国当前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衔接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4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7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