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问题,以上海"二期课改"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以及实际形成的"技术学习领域"为例,说明在这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教育在吸纳和运用信息技术时出现的偏差,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课程改革实际形成的是对信息化社会的片面理解。这一片面理解导致学校知识生产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脱节,使得"培养创新能力"这一改革目标难以达成。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关键词】: 课程改革 信息化社会 信息技术 创新 国家
【分类号】:G633.67
【正文快照】: ——1在讨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这一轮全球教育改革思潮时,本杰明?莱文(Benjamin Levin)指出,随着变革的经济理论日益占据统治地位,推动教育改革的国家,大都以经济发展为诉求、以积累人力资本和别国展开竞争为目标。⑴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则认为,之所以此时以新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富荣;从解读农村教育到反思“三农”问题——教育破解农村发展难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2 吕菲;;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失向与导航[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王泽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安徽人口发展战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李德孝;;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剩余劳动力转移[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6 甘雄;;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杨行玉,鲁延安,屈咏梅;安康人力资源基本状况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8 王冰;;家庭背景对子女受教育程度的影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邱泽奇;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杨宇环;;农宅空间布局与建造技术变化初探及其解释——以川东和赣中地区两个案例展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天武;;互联网视域中政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7 石天敬;;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道德人格[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8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9 肖亦卓;;世界城市内涵及形成的讨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彭亮;中西方家具设计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海源;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伟;广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非学历培训的研究与对策[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郑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嬗变与评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德胜;;浅谈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师[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5期
2 邢楠楠;;在Flash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考试周刊;2010年08期
3 刘金;;浅谈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认识[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9年14期
4 张国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具的开发创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年03期
5 洪金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6 曾艳;;中学语文课程改革重在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06期
7 白红梅;;浅谈课程改革[J];林区教学;2007年Z1期
8 刘坤;;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年08期
9 王妍;;音乐教师怎样真正走进新课程[J];科技资讯;2010年19期
10 崔君;;创新教育与课程改革[J];新课程(教师版);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汝莉;;陶行知教育思想与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A];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改革——第七期全国陶行知研究骨干培训班报告集[C];2002年
2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3 赵金平;;关于高中阶段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4 刘向东;李蓉;;运用“集体助导”,推进课程改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5 杨秀琴;;课程改革的难题及对策[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6 高霞;;中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症结与超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7 程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通过变式教学促进学生发展[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8 周莹;;对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再审视[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9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文涛;;课程改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传统课堂的现代救赎[N];中国教师报;2010年
2 叶小华 城区凤山中学;因应课程改革,改进作文教学[N];汕尾日报;2010年
3 王朝霞;相信前进的方向[N];中国改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昊;本市高中将逐渐取消文理分班[N];北京日报;2007年
5 肖斌 天津中学德育处主任 邢成凯 天津中学科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弭金玲;践行综合实践活动 推进课程改革进程[N];中国教师报;2010年
6 记者 任锴;我市全面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经验[N];吕梁日报;2010年
7 本版撰文 温卉;把握课程改革重点 构建校本研修体系[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李代江;浅谈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之一)[N];广安日报;2005年
9 记者 赵小雅;教育部推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0年
10 北京市教委提供 江苏省教育厅提供 上海市教委提供 天津市教委提供 山东省教育厅提供 福建省教育厅提供 浙江省教育厅提供 海南省教育厅提供;以实践智慧探索课改的现实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彦花;中学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永祥;知识观视野下的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福胜;数学教育哲学视野下的GX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明玲保;因材施教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黄建国;建立有助于教师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晓晖;初中地理“分组学导”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忠良;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2年
5 王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试验修订本(必修)特点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何笛;音乐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敏;基础教育中历史双语教学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智慧;浅谈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实践[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庞静;新课程改革中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董晓玲;中学课程改革内源式发展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2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