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论个体知识的课程论意义

发布时间:2017-06-06 18:20

  本文关键词:论个体知识的课程论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知识是课程的内核,课程变革从本质上说就是知识观的转向。从主体构成来看,"单一主体性"是个体知识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从基本向度来看,个体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解—个性化"特征;从认知方式来看,个体知识所遵循的是生活认识论路线;从来源和发展过程来看,个体知识主要表征为直接经验;从实际内容来看,个体知识主要表征为心理、精神、意义、价值等形式;从基本性质来看,个体知识具有明显的主观性、情境性、不确定性;从知识信念来看,个体知识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所竭力推崇的一种知识类型。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个体知识 生活认识论 主观性 直接经验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是在特定的知识观的推动下展开的,课程变革的历史无不折射出知识观本身的发展历程。我国的新一论课程改革也不例外,它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就是知识观的变化,而这一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个体知识的凸显和发展。虽然在新课程的相关文献中并没有提及个体知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从现代走向后现代:知识论对课程理念的影响[J];江苏高教;2004年03期

2 崔绪治,浦根祥;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J];教学与研究;1997年10期

3 王升,高吉魁;新知识观: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2年04期

4 周志平;个人知识的生成与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1期

5 李召存;;课程知识的生存论透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5期

6 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7 蔡春;;个人知识:教育实现“转识成智”的关键[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8 郭晓明,蒋红斌;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4期

9 李文阁;生活认识论:认识论之现代形象[J];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10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周宏;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牛菲;;“特殊的”与“总体的”意识形态——曼海姆对意识形态概念两重含义的区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李文倩;;德育与创新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3期

9 王晓燕;;浅议教师心理健康与师生和谐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跃武;;从知识交流到知识管理——新知识交流论纲[A];第四次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国利;;媒介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模式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李玉刚;;IT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特质分析[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张陆;吴永忠;;对隐性知识的再认识:从知识转化到知识循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组织过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王培林;;组织学习推动企业知识创新运行[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8 汪行福;;保卫未来——后现代主义与乌托邦[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徐桂权;王锦东;;“社会生产”语境下传媒的公共呈现与意见表达——基于两个经验研究的思考[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强军;李山林;;“语文课程语言知识内容”辨正[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登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江庭谊;知识管理、企业文化与组织效能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韩明华;基于情境分析的集群企业知识转移机理与模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林向义;企业集成技术创新中的知识整合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石宝军;电子文献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10 李长吉;教学价值观念透视与反省[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彭姗姗;创新型校长成长条件与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华菁;以提升绩效为目标的军队科研机构现代信息管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浩;基于文本的应急领域处置知识提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冬;积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功能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庆丰;改革开放进程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说服力初探[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亚庆;清理教育地基:对教育若干理念的重新认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2 洪汉鼎;论实践智慧[J];北京社会科学;1997年03期

3 黄颂杰,宋宽锋;对知识的追求和辩护─—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的历史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4 李子建,尹弘飚;后现代视野中的课程实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5 郭晓明;知识与教化:课程知识观的重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6 潘洪建;知识本质:内在、开放、动态——新知识观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7 蔡春,扈中平;立足于“关系”的教育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3期

8 薛晓阳;知识社会的知识观——关于教育如何应对知识的讨论[J];教育研究;2001年10期

9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10 黄忠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志敏;;解读《轰动世界的审判》中的主观性表达[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薛宏武;董继和;;现代汉语谓词价变现象的教学与改革问题[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刘烨;;预设否定副词“白”和“瞎”的主观性语义分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4 陈静;;对质量互变规律的再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5 杨翠媛;;从话语标记语you know语用功能看其语义主观性[J];海外英语;2011年08期

6 苏俊波;;十堰方言“看叫NPV/A得看”句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顾乾坤;;法律解释方法批判:客观还是主观[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建强;;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性[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

9 吴支奎;;论体验课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22期

10 徐胜东;;例谈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技巧和方法[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明荣;谢双园;;主观性和“还NP呢”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赵忠新;彭华;;主观性失眠的研究进展[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3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冯永丽;张棣;谢育波;马春波;;养生与中国文化主观性特征[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6 徐李洁;;英语IF条件句主观化模式的建构[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王根;赵军;;中文褒贬义词语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马莹伯;;关键在于坚持唯物辩证法——试析毛泽东同志关于文艺的主观性的论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9 李树梅;;对主观性体育测试评价中非主体性因素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10 邢全;李东方;李敬涛;许心;;植物园科普教育中的主观性、客观性与体验性及其互动关系[A];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尊重个体知识决定课程教学转向[N];中国教育报;2009年

2 ;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4年

3 王雪漫;新闻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四要[N];中华新闻报;2006年

4 戴家干;让高考阅卷科学公正[N];人民日报;2006年

5 英 译;伟哥引起的主观性视异常[N];医药经济报;2001年

6 李瑞;好新闻要把握好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7 李斌;客观基础上的主观性[N];期货日报;2003年

8 雅昌;老照片藏品成“原始股”[N];江苏科技报;2008年

9 刘新于 飞魏峰;战役要素:日渐增强的“主观性”[N];中国国防报;2005年

10 焦洪昌;如何应对宪法部分的主观性试题[N];检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安春;“一个”的用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刘雪春;现代汉语等同范畴的语义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4 李宇凤;汉语语用偏向问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5 李洁红;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邹治;法律漏洞的认定与填补[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南成玉;韩国语和英语的时、体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8 兰佳睿;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量性特征[D];复旦大学;2008年

9 董成如;存现句的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10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军红;指示语:心理空间与主观性[D];河南大学;2006年

2 柳杨;虚拟语气的主观性[D];西南大学;2008年

3 伍倩;英语时态主观性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D];西南大学;2008年

4 封海燕;英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及认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朱义莎;现代汉语“被”字句的句式语义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凌剑春;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主观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7 谢翠玲;程度量主观性及副词“太”的相关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曲云英;《绿山墙的安妮》的浪漫主义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俊玲;程度副词的主观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论个体知识的课程论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71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271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d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