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世界中的个体道德生成
发布时间:2017-06-08 10:08
本文关键词:生活世界中的个体道德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是个伦理道德的国度,道德教育一直担当着伦理教化的重任。在现实的学校教育工作中,一直倡导“教育工作,德育为首”,从表面来看德育工作可谓轰轰烈烈,有压倒其它各育之势。但在事实上,德育工作的效果是极其低微的。“无人”的德育、背离生活的德育长期以来困绕着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一现实究其原因,有历史的渊源,缘自人的主体地位一直未得到重视和尊重。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只重说教,施教者总是以道德楷模的姿态作用于受教者,很少关切施教对象的情感、体验,受教者只是被动的接受、顺服。这样以来,个体的道德人格很难形成。道德主体性的压抑,无法在内心深处去关注个体生命,个体生活。在道德教育中,提升人的主体性,关注生命,关注个体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理论上,就道德而言,从形态上可分为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社会道德只有内化为个体道德,让社会道德的意识进入个体内心的生命世界,个人的现实生活,融入个体思想意识和实际行为过程之中,并内化为个性化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才会产生道德的社会效应,体现道德教育的效果,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完成。 生活是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超不出生活世界的畛域。教育活动和人在教育中的生活都是属于生活世界的,生活世界是教育的根基和教育可以依持的场域。道德生活乃是个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是主体创造的结果,把道德作为主体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主体创造的产物,其意义在于把道德生活的意义,把自己行动的意义置于主体自己手中。将社会需要转化为教育者的品德和德育要求,就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教育者的个人道德。生活与德育是融为一体的,以生活为中心进行德育工作,就是德育从何处出发的起点问题。从生活出发的德育,要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德育的起点。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学生、教师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校中的生活世界,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理想场所。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个体道德是在与教师、同学及其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使学生从自身出发,从个人身处的现实生活环境出发,在日常生活中、非日常生活中,道德教育提供一些使学生个体德性养成的质素。在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生成个体德性。 以上是本文的行文的思路和写作意义阐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了本研究选题的缘由、研究的意义;回顾了生活德育理论及生命个体德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阐明了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部分:现代道德教育困境探析。论述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并对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漠视个体生命,背离生活,严重影响着道德教育的实效,进而有道德理想主义的呈现和道德虚伪的滋生。 第三部分:个体道德的生成。从概念上对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进行了界定和辨析。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是统一的,互相促进的,从而强化了个体道德。并阐明个体道德的发生离不开实践生活。 第四部分:道德与生活。对生活和生活世界两个概念进行了厘定,论证了道德与生活的关系,阐述了社会道德生活与个体道德生活的含义,分析了生活德育蕴含的价值意义。 第五部分: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点—回归个体生活。论文的核心部分。详细论述了学校教育中个体生活德育理论,并从学校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两种生活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建构,倡导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在学校生活中养成个体德性。
【关键词】:德育困境 个体道德 生活世界 主体性 道德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引论9-13
- (一) 问题的提出9-10
- (二) 研究的现状10-11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 (四) 研究的方法11-13
- 二、现代道德教育困境探析13-23
- (一) 当前道德教育低效的表现13-16
- 1. “无人”的道德德育13-15
- 2. 背离生活的道德教育15-16
- (二) 现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历史文化考究16-18
- (三) 现代道德教育的隐忧18-23
- 1. 道德理想主义的呈现18-21
- 2. 道德虚伪的滋生21-23
- 三、个体道德的生成23-30
- (一) 个体道德23-25
- 1. 个体道德的概念界定23-24
- 2. 个体道德的特征24-25
- (二) 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25-28
- (三) 个体道德的发生机制28-30
- 四、道德与生活30-39
- (一) 生活概念的厘定30-31
- 1. 生活30
- 2. 生活世界30-31
- (二) 生活德育31-34
- (三) 道德生活34-39
- 1. 道德生活的含义34-35
- 2. 个体道德生活与社会道德生活35-36
- 3. 个体道德生活的意义36-39
- 五、学校道德教育的基点—回归个体生活39-56
- (一) 学校教育中的个体生活德育理论39-42
- (二) 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德育42-47
- 1. 日常生活的含义42-43
- 2. 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43-47
- (三) 学校非日常生活中的德育47-49
- 1. 制度生活中的德育47
- 2. 学习生活中的德育47-49
- (四) 学校生活中个体德性的养成49-56
- 1. 个体德性养成模式49-52
- 2. 个体道德向学校生活回归52-56
- 结束语56-57
- 参考文献57-61
- 致谢61-6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推己及人与角色扮演——道德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韩传信;论人的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袁桂林;六十年代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主要特征[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5期
4 李兵帅;;学校德育的困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康永久;“制度教育学”管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刘铁芳;;自我认识的提升与个体价值精神的超越——论当代教育中的价值引导[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8 翟双萍;大学生个体道德的发生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05期
9 方世南;主体道德自觉:价值、功能与实现途径[J];江海学刊;2001年06期
10 吴炫;论日常生活中的个体化理解[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本文关键词:生活世界中的个体道德生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3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