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发布时间:2017-06-29 15:02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理论成为国内外社会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析工具。社会排斥,是指社会脆弱群体,由于自身生理心理因素、社会政策及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和过程,它既是一种既定的社会机制,又是一个排斥与被排斥的动态过程,是造成脆弱群体社会支持丧失的根源。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社会排斥因素,主要表现为文化观念排斥和受教育机会、师资、教育教学设施等资源排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调配公共教育资源、加大政府管理引导力度,应是当前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各种社会排斥的主要对策。
【作者单位】: 长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社会排斥 农民工子女 教育资源 教育问题 教育教学设施 社会政策 社会结构 社会脆弱群体 民工子弟学校 生理心理因素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一、关于“社会排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剥夺”成为从事贫困问题研究的学者们最钟爱的词汇之一。英国学者汤森是较早将“社会剥夺”一词用于定义与度量贫困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社会剥夺是指“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或风俗习惯认为应该享有的食物、基本设施、服务与活动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3期

2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3 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立荣,马方;全球化与非正规就业政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07期

3 张利萍;;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流动与教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2期

4 朱凤丽;;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社会学分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5 杨建平 ,廖阳;论现行廉租住房制度的不足及其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3年10期

6 景晓芬;“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02期

7 彭中礼;;作为“权利荒”的“民工荒”——以珠三角地区的农民工为例的实证研究[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8 卓惠萍;;多重社会排斥: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的不堪承受之重——对豫北某县农村离异和丧偶妇女的调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杨立雄,陈玲玲;欧盟社会救助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10 蒋国河;闫广芬;;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现状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晶;;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勇;;社区:福利建设的新型依托[A];“科学发展观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恺悌;孙陆军;苗文胜;;中国农村老年人的贫困问题[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张勃;;增权:社会救助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介入[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营养与人口素质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7 ;我国西部地区儿童的分布和特点[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8 ;西部地区儿童少年膳食和营养状况[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9 ;改善西部儿童营养状况的政策、措施及效果[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10 ;政策建议[A];关注西部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08[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2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严征;农民工子女健康和行为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杨国涛;宁夏农村贫困的演进与分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王世联;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思想变迁研究(1949-2005)[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拥政;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保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罗金保;当代中国农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3 谭正萍;成都市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4 刘立强;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个案[D];苏州大学;2003年

5 刘光;论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注[D];河海大学;2004年

6 张蕾;影响城市居民住房分层的分配因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7 张宏;城市居民住房消费取向的制度背景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8 陈红燕;流动儿童学校生存与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代岷嵋;城市社区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陈玲玲;福利依赖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塞巴斯蒂安·赫尔科姆,张世鹏;我们生活的社会——关于阶级分析现实意义的命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4期

2 杨团,葛道顺;中国城市社区的社会保障新范式——大连与杭州社区个案研究与探索[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3 杨团,葛道顺;社区公共服务社:消除边缘性的社会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4 杨团;社会政策的理论与思索[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u`惠治 ,何培忠;机器人和“人的否定”[J];国外社会科学;1982年03期

2 丁学良;;现代化和不同社会的结构[J];读书;1985年08期

3 梁音;城市与青年的关系研究[J];城市问题;1995年06期

4 王广虎,闵健;教练员与运动员关系的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伊格纳西·萨什,陈思;人口、发展与就业[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5年03期

6 萧雨玲;社会发展中的老龄问题[J];科技文萃;1995年09期

7 杨钟澜!江苏;潮来潮去──一份来自南京的进城农民调查报告[J];社会;1996年03期

8 里卡尔多·彼得雷拉,冯炳昆;欧洲的竞争性创新和新社会契约[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1期

9 陈思;社会转型管理(MOST)业务通讯(第2号)[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年02期

10 马里奥·伦戈;城市研究面临的挑战:拉美观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勇;;贵州省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报告(内容提要)[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周晶;;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郭兴全;;贯彻“三个代表” 关注农民工阶层[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集[C];2003年

4 高国希;;大同理想、共同富裕与社会公正[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华中煜;;维护农民基本保障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实;;中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及协调发展[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马广海;;处于社会排斥中的弱势群体[A];山东省社会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高国希;;共同富裕与经济公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本向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中)[C];2004年

10 彭华民;;就业制度排斥下的人际关系:疏离或融合?——以天津秋风里新贫穷社群为例[A];第二届中国社会工作论坛暨第五次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内地部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反对妇女贫困全球的呼声[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迟皓;联合国关注贫民窟改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3 张小青译;WHO呼吁:再不能让他们有羞愧感[N];健康报;2001年

4 岳占菊 孙相东;第三条道路:吉登斯回应批评[N];学习时报;2001年

5 ;应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N];安徽日报;2002年

6 张翼;农民工流动:现状、趋势与政策[N];中国企业报;2002年

7 李强 白南生 李汉林 王晓毅 李路路 赵延东 崔传义 蔡f ;关注民工流动:正视、疏导、服务[N];经济参考报;2002年

8 马思奎 本报记者 高刚;民工进城 路障几重[N];辽宁日报;2002年

9 崔传义;改变二元体制 调整城乡关系[N];农民日报;2002年

10 姬业成;地位有提高 服务待改善[N];农民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3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4 杨冬民;城市贫困:从社会排斥角度分析[D];西北大学;2006年

5 李保平;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7 王元华;社会公民资格权利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海云;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在争;从排斥、隔离到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杨小宇;廉租住房供给模式的适用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4 董理权;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中国的弱势群体问题[D];安徽大学;2004年

5 王桂芬;转型期弱势群体价值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铣;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王海霞;社会排斥与被动接受: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景晓芬;中国乡村社区成员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毛凤彦;目前我国城市贫困家庭住房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周蕾;伊迪丝·沃顿两短篇小说的女性主义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82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982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