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转换中内涵性特征的缺失与补救
本文关键词:教师角色转换中内涵性特征的缺失与补救
【摘要】:教师角色具有理念性、系统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等内涵性特征。教师角色内涵性特征的缺失,导致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呈现出角色转换混乱无序、线性模式、工具性取向角色转换行动被动滞后等现象。为此,亟需加强教师角色转换的系统引控,关注教师角色转换的行动体验,促成教师角色转换的反思习惯,凝炼教师角色转换的创新内核,搭建彰显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平台。
【作者单位】: 临沂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教师 角色转换 内涵性特征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综合实践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CHA0702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1
【正文快照】: 一、教师角色内涵性特征之解析教师角色是指处于教师岗位之上的个体依据社会和自我期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自我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1]这一模式具有以下特征。理念性。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它有助于教师明确前进方向,引领和鼓舞自己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薄存旭;关于教师角色及其转换问题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素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钱静;;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杜世强;试论新课程改革时期教师角色的转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4期
5 谭月娥;李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刘英;;营造教学环境 激活生命课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陈代坤;;追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宋德如;新理念 新挑战 新机遇——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滁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9 邢旭升;浅谈创新教育[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10 石志民;陈海华;;激励学生的艺术[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福明;河西地区中学教师素质问题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熊毅;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薛桂琴;教学价值观念的走向:从工具化转向生命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景宁;信息技术激发中专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红燕;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开明;生命生成与多边互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春雷;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向平;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木水;新课程与学校师生关系的重新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10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雪平,任艳玲;更新观念 走向创新[J];山西建筑;2002年02期
2 陈骥;现代教育促使教师角色转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10期
3 李玲;论创新教育与教师的角色转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0期
4 张跃先;;浅议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角色转换[J];长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张孟周;;浅析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调整[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索明茹;王晓娜;;大学英语教师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角色转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2期
7 魏豪;;探析新校区中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年16期
8 杨振;雷秀雅;;大学新生角色转换和自我同一性地位的相关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3期
9 沈庆新;;论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35期
10 苗军芙,周承法;角色转换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199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单从凯;;网络教育e-Educator呼之欲出[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郭有志;任拉利;;贫困地区教师激励机制刍议[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3 喻斌;;民办学校年级管理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陈林;荣莹;;不再强迫——教师心理评估个案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邓邦明;;构建和谐校园,让学校成为师生乐园[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6 王鹏;高峰强;;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多层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让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8 李广阳;;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初探及教育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秀芳;;从角色的视角思考教师的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10 胡维芳;;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永生(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宿松许岭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二元角色转换[N];中国教师报;2005年
2 陈惠芳 曹建芬;下乡支教——另类的培训[N];中国教师报;2005年
3 葛春霞;西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4 首都师范大学 芦艳芳;考量师德应与社会进程合拍[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任英杰 刘兴富;隐性知识传递与分享的创新平台[N];天津教育报;2008年
6 孙琪斌;“家常课”评价的四次角色转换[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赵小雅;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程永刚 作者 市实验中学;谈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N];白银日报;2007年
9 ;未来的希望[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10 ;师德——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N];天津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岩;教师个体教学哲学及其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查冲平;协同学习系统的协调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姜飞月;学校变革中的教师效能[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欧璐莎;实习教师社会化过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清雁;教师是谁[D];西南大学;2009年
8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朱超华;教师核心能力发展与教师管理模式变革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魏峰;乡土社会的教育政策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论教师个体自由[D];河南大学;2010年
2 任金霞;基于个体精神自由的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廖洪玲;现代教师角色转换问题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虹;创新学习与教师角色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曙光;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玉恒;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的角色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俞贞;关于教师教学档案袋评价的实践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梁小丹;基于BLOG的教师个体教学反思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章端;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洁;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853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85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