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现代教学设计的路径探寻
本文关键词: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现代教学设计的路径探寻
【摘要】:由本质主义转向生成性思维是当代西方哲学的最强音。随着这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的教学设计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局限,而生成性思维为课堂教学设计开拓了全新的视野。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本质主义 生成性思维 教学设计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当代西方哲学最强音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是世界观。但是,哲学的本意并不在于提供一幅世界图景,而是经此种图景向人们展示一种思维方式,一个考察问题的角度和出发点。换言之,任何世界观本质上都是某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综观整个西方哲学,它开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yN;新课程课堂教学:从弹性预设到动态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5年10期
2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0期
3 李文阁;生成性思维: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4 郝德永;从本质主义到生成性思维——课程探究逻辑的后现代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孝;;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师专业化推进的新视角[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2期
2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素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马志生,敬海新;哲学思维方式的嬗变:从预成论到生成论[J];北方论丛;2003年06期
6 冯建军;生命发展的非连续性及其教育——兼论博尔诺夫的非连续性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7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钱静;;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杜世强;试论新课程改革时期教师角色的转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4期
10 谭月娥;李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霞;;英语课堂的生成≈学生思维的创新——谈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4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磊;游戏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2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杨素萍;论课堂交往[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4 粟高燕;中学英语课堂美论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姚巧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曹树真;论教育的不确定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文星跃;我国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蔡旭群;创新教育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10 高山;中学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2 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李越;认知取向的新知识观及其教育改革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翠兰;苏春景;;对“问题学生”认识的思维转向——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0年01期
2 葛畅;;德育教师人格困境及其成因探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0年02期
3 周庭华;;斯皮瓦克对西方女性主义的建(解)构[J];学理论;2010年05期
4 徐永;;关于教育叙事研究的反思——基于《叛逆与“回归”》一文的考察[J];教学研究;2010年01期
5 李润洲;;过程哲学视野里的教学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7期
6 田娟;;我国30年教育本质研究回顾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7 王景周;崔建英;;从实践思维看现代逻辑的发展[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辛楠;;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2期
9 莫雷;;从激进民主到阶级斗争——拉克劳、墨菲与齐泽克的政治策略的差异[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10 滕翠钦;;尴尬的叛逆——西方“批判”理论的内部分裂[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姝彦;;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演变的自然主义特征(摘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吴冬;;通往“第三空间”的身份之旅——在后殖民语境下解读《上海孤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芳;;后殖民时代英国移民的身份策略——评哈尼夫·库雷西的《郊区佛陀》[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周凡;;葛兰西与“后马克思主义”的生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周凡;;后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辨析詹姆逊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孔明安;;对抗与后马克思主义的偶然性逻辑——从拉克劳、墨菲的“antagonism”谈起[A];“后现代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冯平;;中国建筑陶瓷产品与意大利产品的差距[A];2007年国际陶瓷工业发展论文集[C];2007年
10 张伟;;文艺理论研究中知识论前提反思与生存本体论建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辉;2009年文艺理论热点回眸[N];文艺报;2010年
2 厦门大学 陈嘉明;哲学与教化[N];光明日报;2010年
3 赵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马佩林;美学研究的“关键词”[N];学习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尹艳红 于怀清;“拯救男孩”,我不认为需要特别的关注[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石平萍;美国生态批评的环境转向[N];文艺报;2009年
7 演讲人 孙正聿;哲学与人生[N];光明日报;2009年
8 高小康;文艺批评:为承认而斗争?[N];中国艺术报;2009年
9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刘利;技术时代的哲学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2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3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吉猛;文学的存在方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龚咏梅;“脱胎换骨”的近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力锋;模态逻辑和本质主义[D];北京大学;2004年
7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董岭;艺术功能论[D];暨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芳;走出本质主义:妇女参与村级治理能力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冯立荣;可能世界的基本问题[D];燕山大学;2009年
3 范玉灵;法的生成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4 周步晟;模态逻辑中事物模态引起的相关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石俊玲;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的新问题[D];河北大学;2006年
6 陶慧敏;走向生成[D];河南大学;2006年
7 李东晓;“社会性别”理论的中西两地视野[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铁山;阐释学语境下的医患沟通—探寻理解之路[D];吉林大学;2006年
9 杨思杰;后现代视野中的女性艺术[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春;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61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86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