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国模式——反思“十年课改”
本文关键词: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中国模式——反思“十年课改”
【摘要】:反思"十年课改",可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十年课改"呈现出学习、改革、体制、发展与文化等特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形成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别国先进经验为参照,以厚重优秀的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丰富多样的有效教学为实践,以自主创新为动力的中国模式;"十年课改"对于基础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植学习型社会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作者单位】: 皖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中国模式 十年课改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西部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11YJA880050) 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内访学研究”项目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十年课改”是指我国21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发生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称之为“新课改”,是建国以来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是国家层面由政府组织倡导、强力推进的,先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全国范围试验,后延展到普通高中阶段,具有应用推广性质。新课改以《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平;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列报道之(三)[J];辽宁教育;2002年04期
2 王焕芝;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学论洞悉今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李建平;;新课程“新”在何处[J];教师博览;2002年06期
4 冯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的重塑[J];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5 江洋;自主学习怎么学[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6 杨伟蓉;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7 彭钢;;课程知识关键词解[J];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Z1期
8 刘杰波;;拍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课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12期
9 陈斌贝,任文忠;新世纪的中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沈怀灵;编者的话[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5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增城市天恩学校课题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3 向仕英;;民办学校教师评价体系初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4 谭均明;;课程改革与教师心理适应问题的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于欣;;插上想象的翅膀,翱翔知识的海洋[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锋玲;谢道鹤;;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探讨民办学校教师的心理状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黎小兰;;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浅析民办学校校本教研[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刘赤;;关于优化课程的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A];第六期全国陶研骨干培训班文集[C];2001年
9 吴小辉;;《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期评估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10 倪娟;海门市海南中学课题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初中课堂教学良好心理状态的实验研究”中期实验报告[A];全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晶;中国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2 本报记者 黄志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N];西藏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李建平;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李建平;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李建平;面向全体 重视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焦新;暑期西部农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启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丽;坚实的脚步 丰硕的成果[N];锦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毛立军;教育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6年
9 省教育厅厅长 何天淳;打赢“三大战役” 振兴基础教育[N];云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建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彦锋;教育变革中的教科书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相学;学校如何管理课程[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4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郑东辉;教师评价素养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超;博客支持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崔帆;学科课程的合理性及其批判[D];西南大学;2007年
3 李国芝;论思维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招清;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探讨与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杜楚源;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终结性评价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魏婷;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海福;知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泽元;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散国伟;湖北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改革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时延辉;威廉·派纳的自传式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866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8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