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年龄阶段性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学生对科学本质认识的年龄阶段性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摘要】:科学的本质特征在很多方面形成的基本共识为学校进行科学本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科学的本质特征具有两面性,不同年级学生对其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学生的科学本质观具有循序渐进性,随着年龄层次的增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越来越接近科学的本来面貌,因此,学生们对科学的本质的理解具有年龄阶段性。在科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科学本质观的要求也应该注意年龄阶段性,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科学本质观有不同程度的把握。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
【关键词】: 科学本质观 年龄阶段性 科学教育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DHA050112)的子课题“科学本质和科学素养研究”(课题负责人:刘健智)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对科学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就是科学本质观。关于科学的本质,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大多数人相信的确存在着科学的本质问题。科学教育界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科学的本质的构成成分应该是学校科学课程中基本的、中心的内容。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对科学的本质的描述越来越多地出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2 郭元婕;"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3 何善亮;;美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4 傅松涛;毕雪梅;张东会;;教育组织形态的历史回归与超越——当代美国家庭学校的组织形态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5 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STS课程研究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6 刘华杰;;公民科学素养测试及其困难[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李海红;吴美玉;刘薇;;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育叙事研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8 张四海;;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研究进展[J];成才之路;2010年09期
9 汪茂华;;论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白明侠;黄昭;张轶炳;贾周;;基于DIS的物理探究实验教学设计[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勇;综合理科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5 陈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改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柯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尹兆鹏;科学传播的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侯新杰;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光明;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靳莹;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苹;科学教育新概念[J];中小学管理;1997年10期
2 张菁;突破科学教育的局限性[J];中小学管理;1997年10期
3 李宝光;;科学教育的人性追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4 徐杰;;加强科学阅读 提升学生素养[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4期
5 ;科学教育:21世纪教育的新亮点[J];教育导刊;2001年24期
6 曾宝俊;;探寻科学教育的本质——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J];江苏教育;2011年Z1期
7 李玉芳;;韩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年19期
8 王义遒;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年01期
9 陆娟娟;;幼儿园科学教育之我见[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5期
10 肖显静;;目前我国中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教育;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L.皮尔斯·威廉姆斯;刘娜;;法拉第所受的科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黄樱;;利用各种环境资源,整合科学教育[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3 单丽君;胡兴昌;;多层次教学对初中科学课程有效性教学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彬;付东升;;杜亚泉科学教育实践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寇小满;;高中阶段科学教育三种教育形式下学生学习任务胜任情况的比较分析[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许琼华;;陶行知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刘箴;;虚拟现实在儿童科学教育中的应用探索[A];全国首届数字(虚拟)科技馆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续集[C];2007年
8 倪嘉龙;;学校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铁;;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关系的现实思考[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Ⅰ)[C];2008年
10 熊士荣;肖小明;苟娇娇;;论科学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契合[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蔡闯;专家呼吁强化青少年科学教育[N];光明日报;2005年
2 记者 于卓;探讨21世纪科学教育[N];科技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李凝 仇方迎 实习生 安转红;夏帕克博士畅谈“科学教育”[N];科技日报;2002年
4 陈磊;科学教育的“坎”该怎么迈?[N];科技日报;2004年
5 李莉;科学教育不是作秀[N];文汇报;2004年
6 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孙正心;青少年科学教育要面向未来[N];文汇报;2008年
7 刘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N];科技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李建平;中小学科学教育如何一路走好?[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校长 李昌群;推进科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特约通讯员 王定华;中美交流高中科学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朝晖;知识与控制:中国古代科学教育的社会学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金京泽;韩国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宏佳;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健智;综合与分科科学课程的标准和实施结果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鄢超云;朴素物理理论与儿童科学教育——促进理论与证据的协调[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敏;科学教育:人性迷失与理性遍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梁永平;理科教师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行为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陈刚;科学发现学习的认知机制与学习环境建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郭长江;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严文法;高中生科学本质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虹;中学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与其课堂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母小云;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对文科大学生进行科学本质观教育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 齐利;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盛礼萍;科学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蕴文;研究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6 李宏;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杜娟;论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檀慧玲;赫胥黎科学教育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06年
9 王娟;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对话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琳;我国文科大学生科学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869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686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