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讲授+探究式教学
【摘要】: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是科学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有助于丰富科学创造力的理论。教师作为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日益为创造力心理学家们所重视,因此本研究可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一个新视角。 本文综合采用问卷、测量、教学实验等多种方法,编制了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平行问卷,从科学创造力的角度,探索教师教学方式对120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以及思维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品质的影响。 教学实验采用3×2的混合设计,两个自变量分别为被试间变量—教学方式(讲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讲授+探究式教学)、被试内变量-题目形式(开放式题目形式、封闭式题目形式)。因变量是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在本研究中获得的结果: (1)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不同。讲授+探究式教学在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上显著优于其它两种教学方式。 (2)讲授+探究式教学能够促进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尤其在思维流畅性、思维独创性上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教学方式。 (3)讲授式教学组在思维流畅性上显著高于探究式教学组,而探究式教学组在思维独创性上比讲授式教学组要好。 (4)不同的教学方式和不同题目形式之间交互作用不显著,教学方式对开放式题目形式的影响大于封闭式题目形式的影响。
【关键词】: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 教学方式 讲授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 讲授+探究式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1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10-21
- 1.1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10-15
- 1.1.1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概念10
- 1.1.2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10-12
- 1.1.3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12-15
- 1.2 教学方式15-18
- 1.2.1 讲授式教学法16-17
- 1.2.2 探究式教学法17-18
- 1.2.3 讲授+探究式教学法18
- 1.3 教学方式与创造力的相关研究18-19
- 1.4 问题提出19-21
- 2 研究的总体设计21-26
- 2.1 研究假设21
- 2.2 研究被试21
- 2.3 研究方法21
- 2.4 研究工具21-23
- 2.4.1 前测所使用工具21-22
- 2.4.2 后测所使用工具22-23
- 2.4.3 前后测所采用的评分标准23
- 2.5 研究程序23-24
- 2.6 数据管理与处理24-26
- 3 研究结果26-37
- 3.1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前测差异分析26
- 3.2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前后测差异分析26-30
- 3.2.1 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及各品质的影响26-28
- 3.2.2 题目形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28-30
- 3.3 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后测组间差异分析30-37
- 3.3.1 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及各品质的影响30-32
- 3.3.2 题目形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32-37
- 4 分析和讨论37-41
- 4.1 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37-40
- 4.1.1 讲授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37
- 4.1.2 探究式教学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37-38
- 4.1.3 讲授+探究式教学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38-40
- 4.2 题目形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40-41
- 5 结论41-42
-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42-43
- 7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43-44
- 致谢44-46
- 参考文献46-50
- 附录A50-51
- 附录B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体育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三度”[J];中国学校体育;2011年09期
2 李蕾;;改变教学方式 体现自主学习[J];北京教育(普教);2011年09期
3 郑秀琴;;新课改下转变教学方式的探索[J];中国教师;2011年S1期
4 王凡;;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初探[J];学周刊;2011年05期
5 董建新;罗芬;;高职VB教学改革与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J];广西教育;2011年18期
6 张玮;;语文教师在新课改中如何转变教学方式[J];学苑教育;2011年15期
7 蒋莉茹;;利用现代教学方式 丰富初中历史课堂[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年04期
8 王志福;;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7期
9 李宏伟;;浅谈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3期
10 肖艳娜;;基于网络环境的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研究[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茹;;在《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中的一些尝试[A];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汪早容;;变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3 金希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教育状况浅析[A];第九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10年
4 樊明迪;;键盘教学中数字化教学方式的系统化与应用[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陈亚敏;华清;;“新课程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辩证思考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6 杨胜凡;陈国民;秦玉芳;董建伟;;关于教学方式的思考[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8年
7 晏刚;吴业正;厉彦忠;候予;鱼剑琳;;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崔国萍;李西文;;从会计本科教育的表层论会计教学改革[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琼;;《中学数学研究》课程改革的实践与认识[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韦小玲;龚琦;杨梅;黄富嵘;林翠梧;;试谈提高《分析化学》教学效率[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徐启生;美国科技刷新教学方式[N];光明日报;2010年
2 浙江省磐安中学 陈修良;重视“熏蒸”,也要让学生学会“汲取”[N];学知报;2010年
3 张和忠 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推进教改别忘为何出发[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 张维珂;历史教学方式转变途径的几点尝试[N];学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赵婀娜;让课堂成为思想生长的地方[N];人民日报;2011年
6 隋东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N];莱芜日报;2009年
7 李玉萍;浅淡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N];新乡日报;2010年
8 梁山现代高级中学 马保彦;做好学生学习的梯子[N];学知报;2010年
9 王坤;“授之以渔”与教学方式[N];吉林日报;2010年
10 陈文 本报记者 李薇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细媛;审美视野下的教学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丹莎;师生课堂有效交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伟平;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无限的认识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Anyaegbu Ruphina.U.;论严肃游戏在尼日利亚小学非母语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复旦大学;2009年
7 贺真真;数学教育研究中运用数据处理方法的若干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朝友;中学化学意义建构教学对学生学习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玲;探究式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海红;教学方式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志红;教师课堂表扬行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杜瑞霞;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影响的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林庆顺;针对韩国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方华芳;W樤拭魉闹纸煌掷嘣诟咧杏镂慕萄е械脑擞肹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静波;探究学习在高中《经济生活》教学中的价值及实现策略[D];苏州大学;2011年
9 叶平平;论新课程体系下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周晓琴;大班形式下大学物理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505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10505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