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分析:反思与重建
发布时间:2017-10-16 19:15
本文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分析:反思与重建
【摘要】:教学模型是在某种思想或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或活动程序图,是以一种以结构图作为表达与解读教学的新形式。逻辑实证主义是以原有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用观察、实证、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获得和修正结论,其秉承一种知识为本、教师为主、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观;批判理性主义主张以批判的态度对待理性,提出了反归纳法、证伪原则、猜测与反驳等内容,其坚持批判知识、师生互动、主动创新的教学观。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反映出一种知识授受式教学,该模型具有单向性、层级性、控制性的特征,且包含客观知识、教师、学生和障碍波四个要素。逻辑实证主义教学模型,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旧知识回顾,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全面系统讲授新知识;课堂小结新知识;巩固复习所学知识等环节。批判理性主义是在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以批判理性主义为分析工具,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进行反思,发现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的问题在于:以客观知识为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的抑制;填鸭式教学形式。并且导致了知识霸权盛行,教学形态僵化,,恐惧文化的弥漫,形成了迷信与奴性人格等严重后果。由此,批判理性主义分析了逻辑实证主义教学模型已经不适应当前教学实情:知识生成方式的扭曲、教学发生方式的曲解、以克服“障碍波”为方法取向等。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包含魅力情境、教师、学生、合作场等构成要素。其教学模型具有批判性、互动性、探究性、自主性等特征。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以批判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石,其教学模型的具体实践过程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魅力情境的创设,选择知识点;其二,自主学习,收集资料;其三,猜测与反驳,得出初步结论;其四,咨询对话,合作讨论;其五,互相评价,得出最终结论。总之,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只能说是理论上的一种创新,需要不断去深化和践行。
【关键词】:逻辑实证主义 批判理性主义 教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的背景11-12
- 1.2 研究的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现实意义13
- 1.3 文献综述13-20
- 1.3.1 关于逻辑实证主义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研究13-16
- 1.3.2 关于批判理性主义及其对教学的影响研究16-18
- 1.3.3 关于教学模型的相关理论研究18-20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20-21
- 1.5 研究内容、思路、方法21-23
- 1.5.1 研究内容21
- 1.5.2 研究思路21-22
- 1.5.3 研究方法22-23
- 第2章 逻辑实证主义与批判理性主义的理解23-32
- 2.1 逻辑实证主义的概述23-27
- 2.1.1 逻辑实证主义的产生23-24
- 2.1.2 逻辑实证主义的特征24-26
- 2.1.3 逻辑实证主义对教学观的影响26-27
- 2.2 批判理性主义的概述27-32
- 2.2.1 批判理性主义的产生27-28
- 2.2.2 批判理性主义的特征28-30
- 2.2.3 批判理性主义对教学观的影响30-32
- 第3章 知识授受式: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32-43
- 3.1 知识授受式: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图解及其特征32-36
- 3.1.1 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图解32-34
- 3.1.2 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特征分析34-36
- 3.2 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要素分析36-39
- 3.2.1 客观知识36-37
- 3.2.2 教师:知识的传授者37-38
- 3.2.3 学生:知识的接受者38-39
- 3.2.4 障碍波:阻碍知识失真环境39
- 3.3 教学具体实施环节39-43
- 3.3.1 旧知识回顾,建立与新知识的联系40
- 3.3.2 全面系统讲授新知识40-41
- 3.3.3 课上小结所授新知识41
- 3.3.4 巩固与复习所学知识41-43
- 第4章 反思逻辑实证主义的教学模型:从批判理性主义角度43-52
- 4.1 关于教学目标存在的问题分析43-46
- 4.1.1 问题的症结在于以客观知识为唯一教学目标43-44
- 4.1.2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知识生成方式的歪曲44-45
- 4.1.3 问题的后果在于导致了知识霸权与教学形态僵化45-46
- 4.2 关于教学主体存在的问题分析46-49
- 4.2.1 问题的症结在于抑制了学生主体性46-47
- 4.2.2 问题的根源在于对教学发生方式的曲解47-48
- 4.2.3 问题的后果在于导致了恐惧文化的弥漫48-49
- 4.3 关于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49-52
- 4.3.1 问题的症结在于填鸭式的教学形式49-50
- 4.3.2 问题的根源在于以克服“障碍波”为方法取向50-51
- 4.3.3 问题的后果在于形成了迷信与奴性人格51-52
- 第5章 批判场域式:批判理性主义对教学模型的重建52-67
- 5.1 批判场域式: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图解及特征52-57
- 5.1.1 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图解52-54
- 5.1.2 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特征54-57
- 5.2 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要素分析57-61
- 5.2.1 魅力情境57-58
- 5.2.2 教师:参与者与合作者58-59
- 5.2.3 学生:发问者与绽放者59-60
- 5.2.4 合作场60-61
- 5.3 批判理性主义的教学模型的教学具体实施环节61-67
- 5.3.1 魅力情境的创设,选择知识点61-62
- 5.3.2 自主学习,收集资料62-63
- 5.3.3 猜测与反驳,得出初步结论63-64
- 5.3.4 咨询对话,合作讨论64-65
- 5.3.5 相互评价,得出最终结论65-67
- 结论67-68
- 参考文献68-73
- 致谢73-74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援朝;波普尔的错误观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胡玻;拒斥形而上学——论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J];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3 沈军;个性化网络教学模型及实现策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4 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吴果中;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6 吴支奎;;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7 卢健;;解构与建构:从认知到审美的后现代师生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8 孙君明,郭红;网络智能化教学模型的设计[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S1期
9 夏正江;论知识的性质与教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10444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1044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