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逐步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实现了与语文教学的“联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作为学生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手段,作为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悟的替代和桥梁,作为学生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跳板,无疑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支点。 新课程在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提出了以尊重个体体验、强调主体间多重对话为特点的、以读者为中心的文本解读理念。文本解读一时成为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热点。但如何将新的“对话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还存在许多困惑。 因此,本论文在回顾文本解读观念变革并反思其现实状况的基础上,引进对话教学这一新理论,将二者联系起来,努力探寻一种师生、生生之间和谐对话、教学相长,将隐性对话进行显性表征的发展、创生的语文课堂。基于此,对这一目标的实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主体研究就成为本论文的重点,而对对话教学具体运行机制的探讨,则是本论文追求的最终目的。 语文教学的理想,需要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多重对话来实现。那么,对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及文本作者之间的关系、差异及其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各种影响文本解读的因素中找出最关键的几个并在其中找到平衡来把握好对话的“度”,即找到并找准多元主体构筑的“对话场”中主体间性的最佳契合点,然后据此充分发挥“对话”的价值以达到语文对话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其实现的关键途径。 鉴于此,本论文首先对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进行阐释并分析其现状,廓清对话教学和教学对话的区别,避免实践偏差;其次,通过案例总结新课改以来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出现的各种误区,并基于其现实表现分析成因;再次,将伽达默尔文学解释的主体间性理论引入文本解读的行列,对文本解读过程中,源自编者将作品选入教材,起始于教师备课、学生预习,并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的师生主体对文本的解释、体会,所呈现出来的一种主体间性,作了语文学习观念层面上的探索。探讨了文本解读过程中参与对话教学的各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并对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找出可衡量的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应然状态的具体表现及其实现策略,并具体阐述其操作方法和需要注意的观念问题。致力于促进文本解读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成长,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功效。
【关键词】:文本解读 对话教学 主体间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9-11
- 1.1.1 问题提出的现实针对性9
- 1.1.2 问题提出的前瞻性9-10
- 1.1.3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0-11
- 1.2 理论研究现状及趋势11-14
- 1.2.1 对话教学理论的研究11-12
- 1.2.2 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的研究12-14
- 1.2.3 对话教学研究的趋势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3.1 文献研究与理论研究14
- 1.3.2 质的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法与经验总结法14-15
- 1.4 研究思路及关键问题15-17
- 1.4.1 问题研究的思路15
- 1.4.2 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15-17
- 第2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概说17-27
- 2.1 文本解读及其现状分析17-20
- 2.1.1 文本解读17-18
- 2.1.2 文本解读的现状18-20
- 2.2. 对话教学与教学对话20-25
- 2.2.1 对话教学理论20-22
- 2.2.2 对话教学与教学对话的区别22-25
- 2.3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及其实施状况25-27
- 2.3.1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25-26
- 2.2.3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实施状况26-27
- 第3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误区分析27-37
- 3.1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的误区27-33
- 3.1.1 文本解读过程中脱离文本的浅泛对话27-28
- 3.1.2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虚假性对话与伪民主对话28-30
- 3.1.3 文本解读过程中多元价值引领下的对话教学偏差30-32
- 3.1.4 文本解读过程中追求形式的对话教学32-33
- 3.2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误区的成因33-37
- 3.2.1 教师的观念更新缓慢33-34
- 3.2.2 学生的认识取向错误34-35
- 3.2.3 评价机制的功利单一35-37
- 第4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研究37-55
- 4.1 显性主体与隐性主体37-42
- 4.1.1 显性主体——教师、学生、文本38-40
- 4.1.2 隐性主体——文本作者、教材编者40-42
- 4.2 作为文本解读的对话教学之主体间性研究42-55
- 4.2.1 文本形成——原始文本与编者之间的对话43-44
- 4.2.2 文本预读——师本对话、生本对话44-47
- 4.2.3 文本续读——师生对话、生生对话47-51
- 4.2.4 文本创生——再一次生本对话、师本对话51-55
- 第5章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及其可实现性探究55-71
- 5.1 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对话教学应然状态具体表现及其实现策略55-66
- 5.1.1 解读张力的发现和消除55-58
- 5.1.2 语文感知的培养58-61
- 5.1.3 个人化对话心理的形成61-63
- 5.1.4 民主、和谐对话平台的搭建和运行63-66
- 5.2 文本解读过程中对话教学策略实现的保证66-71
- 5.2.1 教师观念的转变与落实66-68
- 5.2.2 师生关系的改变与运行68-71
- 结论71-73
- 参考文献73-77
- 附录77-83
- 致谢83-85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8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德全,王梅;对话教学的模式与策略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2 陆晓东;对语文对话教学中三大误区的剖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刘徽,李冲锋;警惕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4年06期
4 李小红;;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5 檀传宝;论教育美育[J];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6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周益民;无法预约的精彩[J];人民教育;2004年01期
8 赖配根;2004:新课程不该遗忘的话题[J];人民教育;2004年24期
9 康建琴;对话教学:内涵、特征与原则[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4年03期
10 李宝庆,李翠梅;对话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1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天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敏;对话教学的意义和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增田;对话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余画凤;对话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实践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宝庆;对话教学初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菊平;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柯晓芳;古典诗歌对话教学的“诗意”观照[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5 倪效思;对话理论视角下的中学语文文本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新根;语文对话教学实践的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牛朝霞;文本和文本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许杉;文言文对话教学的实践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34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1034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