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中国教学法的演进(1912-1949)

发布时间:2017-05-11 04:14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学法的演进(1912-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12—1949年是中国教学法快速发展的时期,驱动着中国传统教学法向现代教学法的变革,中国教学法的发展由单纯的引进外国教学法到外国教学法在中国的试行再到中国教育家独创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法。民国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一段特殊的发展时期,其教学法彰显出独特的历史特点:江苏和浙江省成为教学法传播的主要基地、各科教学法的迅猛发展、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20世纪30年代成为教学法迅猛发展的主要时期、教育期刊成为教学法宣传的主要阵地。这些都无疑使得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绚丽璀璨。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相关概念的比较、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对“进步教育”教学法的引进进行系统的概括和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进步教育”教学法引进的背景、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视角出发,从而得出“进步教育”教学法的引进对中国教学法的形成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对外国教学法的本土化实验进行描述。该部分主要是对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和文纳特卡制在中国的实验进行概括总结。从每种教学法在中国试行的学校入手,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描述和总结,以得出外国教学法的本土化实验对中国教学法的形成的巨大影响。第四部分是对中国教育界学者独创的教学法进行概括阐述。该部分主要集中在对李廉方的“廉方教学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活教育”以及张士一的“情景教学法”进行系统描述,主要对其理论基础、思想渊源、主要内容进行阐述,探讨中国学者独创教学法对中国教学法的影响。第五部分是从宏观的角度对1912—1949年这38年间的教学法特点的系统概括。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江苏和浙江成为教学法传播的主要基地、各科教学法的迅猛发展、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20世纪30年代成为教学法迅速发展的主要时期、教育期刊成为教学法宣传的主要阵地。第六部分结语。该部分主要是对前几部分的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所得和不足之处,并提出努力和改进的方向。
【关键词】:民国时期 教学法 演变 特点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一、研究的缘起10-11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1
  • 三、文献综述11-15
  • (一)关于外国引进的教学法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研究12
  • (二)关于一些教学法基本含义的介绍12-13
  • (三)关于民国时期教学法对现代的启示和影响13
  • (四)关于民国时期教育家独创教学法的描述13-15
  • 四、相关概念的比较15-17
  • (一)教学法15-16
  • (二)教学方法16-17
  • 五、研究方法17-18
  • (一)历史研究法17
  • (二)文献分析法17
  • (三)案例分析法17-18
  • 六、创新之处18
  • (一)研究视角上的创新18
  • (二)研究内容上的创新18
  • 注释18-19
  • 第二章 引进与吸纳——“进步教育”教学法的引入19-32
  • 一、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20-22
  • (一)道尔顿制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情况20-21
  • (二)道尔顿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情况21-22
  • 二、文纳特卡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22-24
  • (一)文纳特卡制在中国传播情况分析22-23
  • (二)文纳特卡制在中国实践情况分析23-24
  • 三、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24-26
  • (一)设计教学法在中国传播状况分析24-25
  • (二)设计教学法在中国实践情况分析25-26
  • 四、二部制在中国的传播26-27
  • 五、德可乐利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27-30
  • 注释30-32
  • 第三章 调和与过渡——教学法的本土化实验32-44
  • 一、舒新城、廖世承与道尔顿制实验32-36
  • (一)道尔顿制简介33-34
  • (二)对道尔顿制实验的本土化实施34-35
  • (三)舒新城、廖世承对道尔顿制的本土化意义35-36
  • 二、俞子夷、沈百英与设计教学法实验36-39
  • (一)设计教学法简介36-37
  • (二)对设计教学法实验的本土化实施37-38
  • (三)俞子夷、沈百英对设计教学法的本土化意义38-39
  • 三、文纳特卡制的实验分析39-42
  • (一)对文纳特卡制的介绍39-40
  • (二)文纳特卡制实验的本土化实施40-41
  • (三)文纳特卡制本土化实验的意义41-42
  • 注释42-44
  • 第四章 批判与独创——中国教学法的创生44-62
  • 一、李廉方与“廉方教学法”44-48
  • (一)“廉方教学法”创立的缘由44-45
  • (二)“廉方教学法”的内容45-47
  • (三)对“廉方教学法”的评价47-48
  • 二、陶行知与“教学做合一”48-52
  • (一)“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渊源48-49
  • (二)“教学做合一”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内容49-51
  • (三)对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的评价51-52
  • 三、陈鹤琴与“活教育”教学法52-56
  • (一)“活教育”教学法形成的背景52-53
  • (二)“活教育”教学法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容53-55
  • (三)对“活教育”教学法的评价55-56
  • 四、张士一与“外语情境教学法”56-60
  • (一)“外语情境教学法”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56-57
  • (二)“外语情境教学法”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57-58
  • (三)对“外语情境教学法”的评价58-60
  • 注释60-62
  • 第五章 1912—1949年中国教学法发展的特点62-70
  • 一、江苏、浙江成为教学法发展的主要基地62-64
  • 二、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64-65
  • 三、各科教学法的发展占主导地位65-66
  • 四、三十年代是教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66-67
  • 五、教育期刊成为教学法宣传的主要阵地67-68
  • 注释68-70
  • 结语70-71
  • 参考文献71-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4-76
  • 致谢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瑞;试论“单元式”教学法[J];高等建筑教育;1987年04期

2 冯秀舟,朱天淳;“主动学习”教学法与医用物理教学[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3 谢小芸;李立清;;项目教学法在独立学院统计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04期

4 刘晓燕;;交际教学法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与能力的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年01期

5 戴生凤;根据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特点组织教学的设想[J];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6 钟云生;练导循环教学法[J];课程.教材.教法;1989年04期

7 胡兴虎;;湖北省天门市实验小学开展教学“导读启想教学法”实验[J];人民教育;1990年03期

8 张凤刚;;讲知识 教方法 育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法浅议[J];黄淮学刊(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覃可霖;;高师教学法教学改革雏议[J];广西师院学报;1990年04期

10 黄军霞;陈会敏;;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学苑教育;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佐成;;交际教学法述评[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四期)[C];1997年

2 郭宏军;;参与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教学应用的论证[A];高教科研2006(中册:教学改革)[C];2006年

3 刘文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三位一体”教学法的实证研究[A];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暨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单岩;刘晓辉;史小艳;李艳;孙会;;交互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法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对照分析[A];2013年河南省护理专业成长与职业环境规划研讨班论文集[C];2013年

5 张玲琳;曾俊;周娅颖;;PBL教学法在手术室护理教学中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第16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大会资料[C];2012年

6 张庆山;;“参与教学法”在《动物普通病》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参与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动物普通病》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中期研究报告[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翟晋玉;让教学“和谐”起来[N];中国教师报;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学法的演进(1912-1949),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56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