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1 07:13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无论显性知识如何精确,师生如何集中注意这种显性知识,总是存在一些无法言说的成分,即隐性知识。波兰尼隐性知识理论的引入,表明英语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显性知识的教学,而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综合。鉴于此,本研究以隐性知识理论为视野,以湖南省长沙市部分初中生和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呈现问题并分析原因,进而提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同时对以往研究做综合述评。第二部分介绍隐性知识概述,隐性知识理论的教育教学意蕴,以及隐性知识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第三部分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呈现问题。第四部分以隐性知识理论为视角分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包括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隐性知识本身的因素。第五部分从隐性知识理论的角度提出贯彻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具体包括:更新英语教师知识结构,构建新型知识观、师生观;关注情感体验,情知合一,焕发生命活力;创造性挖掘教材,巧设情境,唤醒并激活隐性知识;开展体悟教学,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语言素养;实施全... 

【文章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社会背景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三、导师的指导与个人研究的旨趣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理论分析法
第二章 隐性知识理论及其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第一节 隐性知识概述
        一、隐性知识的涵义
        二、隐性知识的特征
        三、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
    第二节 隐性知识理论的教育教学意蕴
        一、隐性知识与素质教育
        二、隐性知识与体悟教学
        三、隐性知识与教学改革
    第三节 隐性知识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重构英语语言知识
        二、确保英语教学中隐性知识的优先性
        三、优化英语教学中隐性知识的结构
第三章 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二、访谈提纲的编制
    第二节 调查过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问卷施测
        四、资料处理
    第三节 调查结果
        一、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整体情况分析
        二、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在各方面的具体情况
        三、不同变量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差异情况分析
    第四节 调查结论与问题分析
        一、初中英语教师的隐性知识观念淡薄
        二、教学目标:过于追求显性知识,忽视情感态度发展
        三、教学内容:冷落英语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四、教学过程:重视显性知识教学,轻视感性和体悟教学
        五、教学评价:内容上重知识掌握,形式上过于单一
第四章 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教育因素
        一、“考试”指挥棒的影响
        二、“知识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英语教师观念滞后,能力不足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科学主义观念的盛行
        二、功利主义的影响
    第三节 隐性知识本身的因素
        一、隐性知识自身的特征
        二、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不够深入
第五章 隐性知识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第一节 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构建新型知识观、师生观
    第二节 关注情感体验,情知合一,焕发生命活力
    第三节 创造性挖掘教材,巧设情境,唤醒并激活隐性知识
    第四节 开展体悟教学,放飞思维与想象,培养语言素养
    第五节 实施全面性评价,多样化点拨,满足心灵需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J]. 康晓然,舒虹.  中国电力教育. 2010(34)
[2]缄默知识与英语教学课堂活动[J]. 韩艳.  长沙大学学报. 2009(04)
[3]默会知识与二语习得[J]. 覃玉荣.  教学与管理. 2008(18)
[4]“缄默知识”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J]. 徐琳.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01)
[5]默会知识:教师专业化知识基础的新向度[J]. 方红,王帅.  现代教育科学. 2007(01)
[6]知识属性、情境依赖与默会知识共享条件研究[J]. 余光胜,刘卫,唐郁.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6(06)
[7]默会知识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 易红郡.  教师教育研究. 2006(04)
[8]默会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蕴[J]. 王帅.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9]根植于缄默知识的音乐课堂教学[J]. 郑品乐.  艺术教育. 2005(05)
[10]默会知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J]. 丁建宁.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07)

博士论文
[1]企业隐性知识测评与管理研究[D]. 刘阳.大连理工大学 2010
[2]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 闻曙明.苏州大学 2006
[3]基于默会认识论的体悟学习研究[D]. 许苏.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组织隐性知识整合及扩散机制研究[D]. 谢辉.中南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二语习得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关系的实证研究[D]. 王俊芳.河南师范大学 2013
[2]教师隐性知识转移与共享平台构建研究[D]. 郭怡萍.成都理工大学 2012
[3]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 索妤.辽宁师范大学 2010
[4]默会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尚元东.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教师缄默知识及其显性化研究[D]. 张丽丽.江西师范大学 2008
[6]隐性知识传递方式与传递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 孙铮.浙江大学 2008
[7]隐性知识:在对话教学中理解和共感[D]. 贾小娟.上海师范大学 2007
[8]教师隐性知识在网络课程中的传递模型构建研究[D]. 周栋媚.吉林大学 2007
[9]中学语文教学中隐性知识向能力转化探析[D]. 文世琼.四川师范大学 2007
[10]信息技术工具各类功能对显隐性知识传递的影响研究[D]. 俞里平.浙江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823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5823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4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