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基于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高中新诗教学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9:09
  诗歌,是一门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集民族文化、语言思维和人文内涵于一体的文学样式。中国新诗,自二十世纪初“五四”白话诗歌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展现了一幅多样的美学图景,凝结着丰富的诗美元素,对于学生积累与构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审美能力与审美品质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反观高中新诗教学,其美育价值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新诗教学整体呈现出审美性不足的局面,具体表现为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固化、对新诗的独特审美范式和内在精神缺乏充分认识,学生对新诗认识模糊且阅读经验薄弱等。笔者在阅读朱光潜美学著作的过程中,发现他有关文艺创造与欣赏的审美经验理论,实质上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审美教育及人格修养等,为发挥新诗的美育价值提供了积极借鉴。因此,鉴于新诗教学审美性缺失的处境,笔者意在汲取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有机内容,对新诗审美教学展开细致深入的研究,引导学生在感知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引领学生超越单纯的学习空间,将语文课堂与生活体验相联系,追求文学艺术与生命实践的融合。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接着对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研究现状、高中新诗教学的研究现状、朱光潜审美经验理...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的研究现状
        1.2.3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应用于语文教学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价值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教材分析法
        1.4.3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概述
    2.1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产生背景
    2.2 朱光潜市美经验理论的主要内容
        2.2.1 审美直觉论
        2.2.2 心理距离观
        2.2.3 审美移情说
    2.3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的其他要素
        2.3.1 联想与想象
        2.3.2 趣味与情趣
第3章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应用于高中新诗教学的可行性
    3.1 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2 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3.3 基于高中生的思维与情感特征
        3.3.1 沉稳的思维能力
        3.3.2 复杂的情感特征
    3.4 基于新诗的审美特征
        3.4.1 多元的审美形态
        3.4.2 独特的语言范式
        3.4.3 出新的意象内涵
        3.4.4 丰富的情感意蕴
第4章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视野下高中新诗教材及教学现状分析
    4.1 高中语文教材的新诗选文概况
        4.1.1 选文的数量:必修与选修互补中见丰富性
        4.1.2 选文的创作年代:必修与选修互补中见连续性
        4.1.3 选文的诗群流派:必修与选修互补中见璀璨多元
    4.2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视野下的高中新诗教学存在的不足
        4.2.1 缺乏对学生思维与情感特征的关注
        4.2.2 缺乏对新诗审美特征的深入剖析
        4.2.3 缺乏拓展审美视野与空间的意识
第5章 朱光潜审美经验理论指导下的高中新诗教学策略
    5.1 基于审美感知,开拓审美直觉
        5.1.1 通过积累语言知识,涵养审美直觉
        5.1.2 通过入情的诵读感知,深化审美直觉
    5.2 调试心理距离,启发审美想象
        5.2.1 平衡诗歌与现实的实用距离,发挥审美想象的创造性
        5.2.2 平衡学生与诗人的情感距离,尊重审美想象的规律性
    5.3 发挥审美移情,品味诗情之美
        5.3.1 审美移情应立足意象,把握诗人情感
        5.3.2 审美移情需关注字句,窥见幽微情绪
        5.3.3 审美移情可借助联想训练,促进情趣交流
    5.4 拓展审美视野,提升审美情趣
        5.4.1 整合审美资源,促进审美趣味的广博纯正
        5.4.2 强化生命体验,促进审美趣味的创新鲜活
    5.5 高中新诗《雨巷》教学设计及评价
        5.5.1 《雨巷》教学设计
        5.5.2 《雨巷》教学设计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诗审美教学策略初探——以《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为例[J]. 孙小羽.  北方文学. 2018(36)
[2]朱光潜前期对康德—克罗齐美学的批评——从《文艺心理学》到《克罗齐哲学述评》[J]. 张郁乎.  中国文学批评. 2018(02)
[3]中学新诗审美教学的思考[J]. 张玉花.  语文教学之友. 2018(02)
[4]现代语文呼唤新诗审美教育[J]. 易华丽,潘涌.  语文建设. 2017(16)
[5]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 王宁.  中学语文教学. 2016(11)
[6]“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温儒敏.  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
[7]移情:语文课堂的神韵之源[J]. 王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 2016(25)
[8]同课异构:立足学情,展示根底——评三篇《雨巷》的教学设计[J]. 张玉新.  中学语文教学. 2016(07)
[9]抓住新诗的特质教学[J]. 何郁.  语文建设. 2016(07)
[10]新诗教育的顽疾、缺位、应对策略及其“新实验”[J]. 陈仲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博士论文
[1]中国现代新诗语言形态特征及其发生研究[D]. 夏莹.华中师范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朱光潜“心理距离说”理论研究[D]. 康忠娜.湖北民族学院 2018
[2]比较视野下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研究[D]. 张芳.贵州师范大学 2017
[3]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颖.山东师范大学 2017
[4]高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研究[D]. 刘玉花.闽南师范大学 2017
[5]高中现代诗歌情趣化教学研究[D]. 周静.闽南师范大学 2016
[6]朱光潜论审美经验研究[D]. 王春红.宁夏大学 2016
[7]《大堰河—我的保姆》阅读研究[D]. 欧阳羽.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高中现代诗教学困境及对策初探[D]. 练修从.福建师范大学 2016
[9]高中语文新诗教学问题浅析[D]. 高琳.华中师范大学 2014
[10]中学语文现当代诗歌审美教学探究[D]. 吴晓琴.海南师范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882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5882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7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