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初探
发布时间:2017-05-23 18:27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复杂性科学是一种“学科互涉”的新兴科学研究形态,它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超越还原论为方法论特征,以揭示和解释复杂系统运行规律为主要任务,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探究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目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杂性科学已经引发了科学研究领域内方法论的变革,在对还原论和整体论进行超越和扬弃的基础上,复杂性科学创建了独特的方法论——融贯论。一般认为,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和涌现性是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 学校课程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运用复杂性科学的理论来分析课程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程研究指的是以复杂的课程现象和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课程探究方法,探索课程本质和规律,指导课程实践,完善课程研究者自身的研究活动。现代课程研究在工具理性的宰制下异化现象丛生,使得课程迷失和偏离了原本的发展方向。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借助复杂性科学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从课程研究方法论和课程研究方法两个层面上,揭示了课程现象、课程问题的复杂性,构建了一个复杂性科学视域下分析课程问题的参考框架,为课程研究提供了一种的新视角。本论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课程系统的复杂性,对于认识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发价值。 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从研究的缘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文献综述、概念解读等五个方面,界定了本研究所运用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框架。 第二部分是“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方法论述要”。首先回顾和梳理了复杂性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重要观点。然后从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扬弃和超越,对融贯论的创建与追求,以及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复杂性科学的方法论。 第三部分是“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重点分析了工具理性控制下的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异化现象: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目中无人”、课程目标的“原子性”与“先验性”、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预定性”与“分封性”、课程实施的“控制性”与“忠实性”、课程评价的“扭曲性”与“偏态性”。 第四部分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范式与特征”。首先指出复杂性课程观是认识课程本质的新路径,然后分别从课程研究中的非线性、不确定性、自组织性、涌现性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复杂性课程研究范式的具体特征。 第五部分是“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若干课程研究方法”。在对复杂性课程研究方法论介绍的基础上,指出课程行动研究、课程隐喻研究、课程实验研究和课程决策中的综合集成等四种具体的复杂性课程研究方法。 第六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及意义,指出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 课程研究 方法论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23.0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导论9-21
- (一) 研究缘起9
-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1、研究目的9
- 2、研究意义9-10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10
- 1、研究方法10
- 2、研究思路10
- (四) 文献综述10-14
- 1、复杂性科学及其方法论的研究现状分析10-12
- 2、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复杂性科学进行研究的现状分析12-14
- (五) 概念解读14-21
- 1、复杂和复杂性14-17
- 2、复杂性科学17-18
- 3、方法和方法论18-19
- 4、课程研究、课程研究方法和课程研究方法论19-21
- 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方法论述要21-30
- (一)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历程21-25
- 1、20 世纪20—30 年代的研究21
- 2、20 世纪40—60 年代的研究21-22
- 3、20 世纪70 年代的研究22-24
- 4、20 世纪80 年代的研究24-25
- (二) 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旨趣25-30
- 1、对还原论的批判和超越25-26
- 2、对整体论的追求和超越26
- 3、“融贯论”的创建与追求26-27
- 4、复杂性科学方法论的具体特征27-30
- 三、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30-35
- (一) 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目中无人”30-31
- (二) 课程目标的“先验性”与“原子性”31-32
- (三) 课程结构与内容的“预定性”与“分封性”32-33
- (四) 课程实施的“忠实性”与“控制性”33-34
- (五) 课程评价的“扭曲性”与“偏态性”34-35
- 四、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范式与特征35-45
- (一) 复杂性课程范式:识读课程本质的新路径35-37
- 1、课程定义复杂的原因分析35
- 2、现代课程和复杂性课程的对比35-37
- 3、课程研究的三幅图画隐喻37
- (二) 复杂性课程研究范式的特征37-45
- 1、课程研究中的非线性37-39
- 2、课程研究中的不确定性39-41
- 3、课程研究中的自组织性41-42
- 4、课程研究中的涌现性42-45
-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若干课程研究方法45-50
- (一) 课程行动研究法45-46
- (二) 课程隐喻法46-47
- (三) 课程实验法47-48
- (四) 课程决策的综合集成法48-50
- 六、结语50-51
- 注释51-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0-61
- 后记61-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霞;皮亚杰的新生物学世界观与转变课程思想的丰富隐喻[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2 金吾伦,郭元林;复杂性科学及其演变[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年01期
3 林娜,王力虎;论人力资源的复杂性[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5 赵文平;于建霞;;论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及其应对策略[J];教育导刊;2007年12期
6 汪霞;课程行动研究:理念、基础和需要[J];教育科学;2001年03期
7 张相学;;复杂课程范式:“悬拟”的课程异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3期
8 马云鹏,吕立杰;近现代课程研究范式的演变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9 丁念金;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决策机制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5期
10 熊和平;复杂性思维与我国教学理论的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初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7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388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