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14 05:00

  本文关键词: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缄默知识 研究性学习能力 机制


【摘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客观性知识观把课堂教学看成维护和再生产知识客观性信念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知识高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却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则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教育与生活相联系。鉴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差异,本文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出发,选定了缄默知识这个视角,关键是要深入而准确地揭示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力图对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做些许有益的探索。 论文安排了4个部分,以缄默知识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系作为基础,依次推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 第一部分分析缄默知识的内涵、层次、呈现方式和基本特征。 第二部分揭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学习观、缄默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以及缄默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形成机制。 第三部分在缄默知识的视角下概述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分析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要素,进而提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 第四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并提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本文认为,个体在多元动机的激励下,与复杂情境以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交往)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客观基础;个体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体验,实现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和两种知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体系的修正完善,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和理解,在内部建构起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个体经由实践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的变化,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外在表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做到:承认学生缄默知识的存在,分析影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或专家共同研究;任务导向,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效应”;加强对学生体验和反思的指导;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情境。
【关键词】:缄默知识 研究性学习能力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前言9-19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一) 缄默知识是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机制9
  • (二) 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缄默知识的参与9-10
  • (三) 缄默知识是研究性学习问题的一个理论分析维度10
  • 二、文献综述10-17
  • (一)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进展10-13
  • (二) 缄默知识的研究进展13-16
  • (三) 学习能力的研究进展16-17
  • 三、本研究的基本框架17-19
  • (一) 研究目标17
  • (二) 研究内容17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17-18
  • (四) 本研究坚持的基本观点及创新18-19
  • 第一部分 缄默知识的内涵与特征19-25
  • 一、缄默知识的内涵与特征19-23
  • (一) 缄默知识的内涵19-22
  • (二) 缄默知识的基本特征22-23
  • 二、缄默知识的类型23-25
  • (一) 缄默知识的层次23-24
  • (二) 缄默知识的呈现方式24-25
  • 第二部分 缄默知识的学习方式与发展功能25-35
  • 一、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学习观25-26
  • (一) 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25
  • (二) 学习是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和体验25-26
  • (三) 学习是主体间的平等协商和交往26
  • (四) 学习是多元情境中的深层认知26
  • 二、缄默知识的学习方式26-31
  • (一) 探究学习28
  • (二) 体验学习28-29
  • (三) 交往学习29-30
  • (四) 情境学习30-31
  • 三、缄默知识的发展功能及其形成机制31-35
  • (一) 促进显性知识的理解和建构31-32
  • (二) 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32-33
  • (三) 提高判断和决策能力33
  • (四)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33-35
  • 第三部分 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35-51
  • 一、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结构35-41
  • (一) 研究性学习的含义35-36
  • (二) 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36-38
  • (三) 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结构38-41
  •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41-45
  • (一) 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41-43
  • (二) 情境的复杂性和真实性43
  • (三) 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43
  • (四) 交往的多样性和层次性43-44
  • (五) 反思的时机和力度44
  • (六) 教师指导的有效性44-45
  • 三、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45-51
  • (一) 多元动机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动力45-46
  • (二) 复杂情境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46-47
  • (三) 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关键47-48
  • (四) 体验和反思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48-49
  • (五) 交往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49
  • (六) 实践活动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源泉49-51
  • 第四部分 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51-63
  •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案例及其分析51-55
  • (一) 实践案例:厦门城市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51-53
  • (二) 分析与探讨53-55
  • 二、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与特点55-58
  • (一) 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55
  • (二) 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55-57
  • (三) 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特点57-58
  • 三、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58-63
  • (一) 知识能力统一性策略58-59
  • (二) 学习动机多元化策略59
  • (三) 指导方式多样化策略59-60
  • (四) 目标任务导向性策略60-61
  • (五) 缄默知识显性化策略61
  • (六) 知识技能自动化策略61-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6
  • 后记66-67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崇德;论学科能力的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2 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理论研究述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培养的发展模式研究[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陈佑清;交往学习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李运桂;浅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7 靳玉乐,艾兴;对研究性学习的再认识[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8 王嘉毅,李志厚;论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3期

9 王爱芬;国外及我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8期

10 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闻曙明;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8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848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6e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