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绪调节对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本文关键词:认知情绪调节对流动儿童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调节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流动儿童 同伴依恋 孤独感 认知情绪调节 调节作用
【摘要】: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以及认知情绪调节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595名流动儿童和本地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本地儿童;(2)流动儿童的同伴依恋得分及其信任、沟通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3)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4)较高的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得分对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关系具有减弱作用。因此,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作为流动儿童应对不良环境的弹性力量。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同伴依恋 孤独感 认知情绪调节 调节作用
【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1120395)“流动儿童认知情绪调节及其心理影响的弹性机制研究”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孤独感是当个体所知觉的理想人际关系和现实状况存在差距时所产生的情绪(孙晓军,周宗奎,2007)。流动儿童的特殊身份带来了偏见、歧视和他人的远离,使他们可能体验到更高的孤独感(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2009;周皓,2010)。而同伴关系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4期
2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其风险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2期
3 刘霞;申继亮;;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及与自尊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3期
4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5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6 包克冰;徐琴美;;中马两国青少年的父母和同伴依恋关系的比较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璇;姚荣英;袁长江;李克勤;;家庭因素及亲子依恋与中学生攻击行为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2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丁浩;方双虎;;孤独感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2009年06期
4 江琦;李艳霞;冯淑丹;;流动儿童班级人际关系与歧视知觉的关系: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赖寒;;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威胁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6 邹荣;陈旭;雷鹏;彭丽娟;;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7 徐亮;罗婷婷;蒋玉梅;王亚琨;张进辅;;大学生母亲依恋状况调查[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年03期
8 彭华民;刘玉兰;;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困境、问题、优势及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自尊及其稳定性和保护作用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云娇;余艳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雪琴;应对方式对特质焦虑与学业拖延关系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沈洁;职业心理测验在大学生职业心理适应中的效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2 李荔;社会歧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无形屏障[J];基础教育参考;2004年05期
3 唐慧琴;忻仁娥;林霞凤;;上海地区少年儿童行为问题调查(摘要)[J];上海精神医学;1992年01期
4 雷万鹏;杨帆;;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结构转型——武汉市流动儿童家长调查[J];教育与经济;2007年01期
5 雷有光;都市“小村民”眼中的大世界——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社会认知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6 郑桂珍,陈艳梅;城市流动儿童健康成长问题探析[J];南方人口;2004年01期
7 张秋凌,屈志勇,邹泓;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调查——对北京、深圳、绍兴、咸阳四城市的访谈报告[J];青年研究;2003年09期
8 邹泓,屈智勇,张秋凌;我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存和受保护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2004年01期
9 赵娟;流动儿童少年学习困难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多次转学经历的个案研究[J];青年研究;2005年10期
10 袁亚愚;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现象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柯锐;邹泓;;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钟爱萍;民工子弟学校小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心理训练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谢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自尊发展的心理弹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何资桥;进城农民工子女初中阶段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海霞;进城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学习适应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叶玮琳;农民工子女小学生不良情绪特点及其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晨;对体育游戏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7 迟兆艳;改善母亲看护行为以提高流动家庭母婴依恋质量的干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霞;流动儿童复原力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舒艨;袁晓娇;刘杨;蔺秀云;方晓义;;社会支持和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4期
2 陈福侠;张福娟;;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1期
3 曾守锤;;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08期
4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李芷若;;教育安置方式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方晓义;范兴华;刘杨;;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孤独情绪关系上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4期
6 范兴华;方晓义;刘勤学;刘杨;;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刘霞;申继亮;;环境因素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及群体态度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4期
8 孙晓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信任与孤独感关系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10 李滢;刘俊升;;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娟娟;雷雳;;青少年人格、在线音乐使用及孤独感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徐云;汪菁;;流动人口与学生学习行为——流动儿童孤独感的调查与分析[A];2011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10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薇;三成流动儿童感觉受到歧视[N];深圳商报;2009年
2 李明贤;走出孤独的困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沃建中;自强感动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张碧云;关注我市贫困、流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N];镇江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6 ;如何消除孤独感[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7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8 清源;如何消除孤独感[N];民族医药报;2002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宁习源;“空巢老人”如何摆脱孤独感[N];广东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梅;幽默感对压力的调节作用:效果及其机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徐琳;多个分心刺激的计数Stroop任务中认知控制的功能及其脑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尹娟娟;青少年人格、在线音乐使用及孤独感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9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00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