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
本文关键词:社交媒体与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以微博自荐参选事件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媒体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微博自荐参选 公民身份
【摘要】:与传统媒体相比,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从2011年的学生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事件来看,以微博、社交网站和即时通讯工具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使政治信息的传播从单向发展为多维,政治参与从动员转变为自主,推动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范式从单向主导向多元互动转型。同时,社交媒体还通过多元信息的传播和对公共领域的建设与扩张,促进了青少年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
【作者单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与传播系;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比较新闻法研究所;
【关键词】: 社交媒体 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 微博自荐参选 公民身份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它既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它在政治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就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兆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管在高;非营利组织与社会中介组织概念之辨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彭晶晶;网络传媒——公共领域再次转型的契机[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4 马凌;伟大的中庸:重新认识约翰·密尔的新闻思想[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5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余雅风;;教育立法必须以教育的公共性为价值基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廖申白;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季乃礼;;论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金叶;;工作组网络计算:信息经济下的班组经济核算[A];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章清;;省界、业界与阶级:近代中国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略论近代中国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困局[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曾祥正;信息网络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黄斌;文化发展转型与国家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1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吕坤良;网络言论传播引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余颖;城市结构化理论及其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潘琰;因特网财务报告若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晋升;论传媒引导和受众参与的意识互动[D];暨南大学;2000年
2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刘水平;精英艺术:神的诞生与隐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张海夫;《论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思想及意义》[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子岸;审美化生存[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束顺民;论转轨时期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重塑[D];厦门大学;2001年
7 赵文;从总体性思辨到症状阅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文(女雨亏);网络形成、网络学习与区域发展[D];河南大学;2002年
9 彭跃辉;互联网发展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10 庞金友;当代西方公民社会与民主化关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卫;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化范式的转型[J];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2 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青年研究;1999年12期
,本文编号:10010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