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本文关键词: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
【摘要】:在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两种学习方式结合下的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也将会受到重视。然而在当前,由于移动协作学习的特性没有很好地融入到具体活动中,导致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具体设计方面存在缺失。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用来完善活动流程的设计,借以辅助学习,将成为本研究的设计重点。 首先,本研究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移动协作学习的现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分析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组成要素、特点以及开展活动的可行性。其次,在依托移动设备和功能的基础上,根据活动理论、教学设计理念以及活动的一般框架,形成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设计流程模型。再次,结合《远程教育专题》课程,将活动划分为准备阶段、过程阶段和评价阶段分别进行细化设计。活动准备阶段主要从需求分析、核心要素、活动中介、活动环境四个方面进行设计。活动过程阶段主要依据活动的层级模型(操作、行为、活动三级),同时根据归纳出适合开展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四种类型,即概念学习类、问题解决类、作品设计类和移动技术应用类进行具体活动步骤设计。活动评价阶段主要从活动目标出发,结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方式进行指标细化,综合专家意见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在《远程教育专题》课程中开展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进一步验证该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活动设计 移动协作学习 学习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57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1 引言12-26
- 1.1 研究背景12-14
- 1.1.1 研究的必要性12-13
- 1.1.2 研究的可行性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1
- 1.2.1 移动学习研究综述14-17
- 1.2.2 协作学习研究综述17-20
- 1.2.3 移动协作学习研究综述20-21
- 1.2.4 综述总结21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21-22
- 1.3.1 研究内容21-22
- 1.3.2 研究意义22
- 1.4 研究过程及方法22-26
- 1.4.1 研究过程22-24
- 1.4.2 研究方法24-26
- 2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分析26-38
- 2.1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相关概念界定26-28
- 2.1.1 协作学习26-27
- 2.1.2 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27
- 2.1.3 移动协作学习27
- 2.1.4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27-28
- 2.2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要素分析28-30
- 2.2.1 活动系统的要素28-29
- 2.2.2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要素29-30
- 2.3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特点分析30-33
- 2.3.1 移动性30-31
- 2.3.2 协作性31
- 2.3.3 层次性31-33
- 2.4 开展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可行性分析33-35
- 2.4.1 手机应用功能为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提供工具支持33-34
- 2.4.2 大学生特点促进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开展34-35
- 2.4.3 活动理论为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提供理论支持35
- 2.5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流程的设计分析35-38
- 3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准备设计38-82
- 3.1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需求分析38-47
- 3.1.1 一般需求分析39-40
- 3.1.2 用户需求分析40-45
- 3.1.3 具体需求分析45-47
- 3.2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核心要素设计47-62
- 3.2.1 活动主体分析47-50
- 3.2.2 活动共同体设计50-55
- 3.2.3 活动客体设计55-62
- 3.3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中介设计62-75
- 3.3.1 活动工具设计62-67
- 3.3.2 活动规则设计67-72
- 3.3.3 活动分工设计72-75
- 3.4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环境设计75-82
- 3.4.1 设计要素75-76
- 3.4.2 模型设计76-82
- 4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和评价设计82-110
- 4.1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过程设计82-99
- 4.1.1 概念学习类的活动过程设计82-86
- 4.1.2 问题解决类的活动过程设计86-90
- 4.1.3 作品设计类的活动过程设计90-95
- 4.1.4 移动技术应用类的活动过程设计95-99
- 4.2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评价设计99-110
- 4.2.1 活动评价设计目的和原则99-101
- 4.2.2 活动评价框架设计101-104
- 4.2.3 活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104-110
- 5 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实施检验110-126
- 5.1 设计活动案例110-115
- 5.1.1 活动准备110-111
- 5.1.2 活动过程111-114
- 5.1.3 活动评价114-115
- 5.2 活动的实施过程115-118
- 5.2.1 时间安排115
- 5.2.2 具体实施115-118
- 5.3 活动的实施效果检验118-126
- 5.3.1 活动前测效果检验118-120
- 5.3.2 活动设计效果检验120-123
- 5.3.3 活动后测效果检验123-126
- 6 结论126-128
- 6.1 研究成果126-127
- 6.2 后续研究展望127-128
- 参考文献128-134
- 附录134-148
- 作者简历148-151
- 学位论文数据集1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斐翡;郭根生;;移动学习模式应用于成人教育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2 李莹;;M-learning:学习的未来[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3 马万锋;;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08年31期
4 李望秀;李华新;;移动学习的新视域──欧洲mGBL项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2期
5 李婧;;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10期
6 胡乃香;;移动学习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7 马如宇;;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扩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视点[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年10期
8 郑琳琳;;利用小件进行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1期
9 吴文涛;吕旭佳;张新明;;校园移动学习活动探究与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10 宋桂敏;;资源管理策略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萌;;云计算及其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应用初探[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雄硕;陈锦涛;;普通高中物理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践[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3 徐正巧;赵德伟;庄科君;;认知弹性理论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的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4 邹雪亮;;活动课程天地宽——活动课程建设巡礼[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5 熊晓波;付晓玲;;移动学习平台解决方案[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6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糜荣华;;教师经验先进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二——教苑撷英[C];2002年
8 王蓓蕾;;浅谈小学活动课程中插花与茶艺的相互渗透[A];上海市少儿茶艺教学活动十周年文集[C];2002年
9 梁永锋;康娜;;中师化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及实施[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10 胡卫平;韩琴;;“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席传;国企要向江西移动学习[N];人民邮电;2005年
2 记者 张建斌 马晓艳 实习生 杨冬琼;西藏移动学习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N];西藏日报;2009年
3 广州知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何沛如;移动学习的七大商业机遇[N];人民政协报;2011年
4 张朝营;水滴英语移动学习卡问世[N];消费日报;2008年
5 刘波;云南移动“移动学习”提高农村教育水平[N];人民邮电;2008年
6 通讯员 侯槟婕 记者 杨斌 宁新;黑龙江山东宁夏移动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N];人民邮电;2001年
7 尚明洲 方洁;广东手机学堂搭建移动学习平台[N];人民邮电;2008年
8 程万里;福州移动学习贯彻《电信条例》[N];福建邮电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黄昕;市场向左 应用向右[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孙小和 程启婕;江苏移动发力“移动学习”[N];人民邮电;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庆吉;基于3G网络的移动学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孟昭鹏;适合协同学习环境的网络服务质量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武荷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雄;移动学习资源有偿服务的支付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刘欣;当代小学音乐活动课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太平;科技教育和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1998年
7 姜丽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孙丹儿;我国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统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蔚;移动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2 周晶志;移动学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傅健;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吉林大学;2010年
4 于肆洋;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前佳;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应用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朱琦;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冬冬;移动学习游戏的设计与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友欣;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崔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006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0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