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拯救人性: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3 00:07

  本文关键词:拯救人性: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 情感生活 美育 情感体验 自由意志 个人性 社会性 理性认识 学校教育


【摘要】:审美教育属于情感教育,它不仅在学校教育中,而且在国民教育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情感是个人的内心体验。所以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不同,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的理性认识,而在于经由个人的情感体验把理性认识落实到人的内心,而成为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人格。美主要是由优美与崇高两种形态所构成的,这决定了美育的功能主要也就是培育人的"爱"与"敬"的情感,以维护和提升人性中所固有的同情心和敬畏感。在当今科技理性和物质文明所导致的人的不断物化和异化的险境中,这不失为对人性的一种拯救。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美学与文论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 情感生活 美育 情感体验 自由意志 个人性 社会性 理性认识 学校教育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审美教育的思想虽然在先秦与古希腊就已萌生,但一般还未形成一种自觉而系统的理论,直到18世纪末才由席勒正式提出。席勒提出美育的思想主要是针对以“利益为时代的伟大偶像”的现代社会人的物化和异化而发的,他认为古代社会人是一个具有“完美的人性”的整全的人,工业文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2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6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周进军;;论民事司法两效背离的柔性契合——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切入[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10 江海;从四无说看王阳明的四句教[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丽坤;;关于休闲道德的几点思考[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何建华;;儒学与现代人的精神家园[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7年

3 任建东;;网络游戏的道德资源性分析[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4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5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董军;杨萍;;本体思维的伦理转型与生态价值观之确立[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薛桂波;;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童恒萍;;环境伦理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樊浩;;“生态文明”的道德哲学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U,

本文编号:1021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21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