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水平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2:14

  本文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水平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村留守青少年 依恋水平 社会适应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


【摘要】:依恋是伴随着个体,持续影响着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适应、生活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一种感情。青少年与父母和朋友的依恋关系具有特殊性,而作为农村留守青少年,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其依恋更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本研究就从依恋入手,研究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期望为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做出探索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河南省周口市的四所初高中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考察了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和社会适应的状况,预测了依恋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来寻求改善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理想模式,期望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促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 (1)农村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在整体依恋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2)农村留守青少年在依恋的各个分量表上存在差异,但整体不显著。表现为母亲依恋最高,其次是同伴依恋,然后是父亲依恋。留守青少年在父母依恋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但男生与父亲沟通更好,女生与母亲沟通更好;在同伴依恋方面,性别差异显著。 (3)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父母依恋水平上年级差异不显著;而在同伴依恋上年级差异显著,高中阶段的学生同伴依恋好于初中阶段。 (4)在监护人类型方面,农村留守青少年在母亲依恋方面差异显著;在通话频率上,父母依恋差异显著;在外出打工时间上,父亲依恋差异显著。 (5)农村留守青少年与非留守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差异不显著。 (6)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女生在各个维度上都高于男生,尤其在家庭适应上显著高于男生 (7)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年级差异不显著,但在学校适应上高中生的适应状况不如初中生。 (8)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监护人类型方面、外出打工总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而在通话频率上存在显著差异。 (9)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呈正相关。同时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能比较好的预测留守青少年的个人适应,而父母依恋能更好的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家庭适应。而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比较好的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学校适应,父母依恋能很好的预测留守青少年的人际适应。 (10)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提高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和感知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与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了解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状况及其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促进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家庭和学校教育促进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农村留守青少年 依恋水平 社会适应能力 团体心理辅导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研究背景10-12
  • 第1章 文献综述12-26
  • 1.1 关于留守青少年的研究12-18
  • 1.1.1 留守青少年的概念界定12-13
  • 1.1.2 留守青少年的分类13-14
  • 1.1.3 留守青少年的相关研究14-18
  • 1.2 关于依恋问题的研究18-21
  • 1.2.1 依恋的概念界定18-19
  • 1.2.2 依恋的主要相关理论19-20
  • 1.2.3 关于青少年依恋的研究20-21
  • 1.3 关于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21-26
  • 1.3.1 社会适应能力的概念界定21-23
  • 1.3.2 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研究23-26
  •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26-32
  • 2.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26-28
  • 2.1.1 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26
  • 2.1.2 问题提出26-27
  • 2.1.3 研究意义27-28
  • 2.2 总的研究设计28
  • 2.2.1 总体研究思路28
  • 2.2.2 核心概念的界定28
  • 2.3 研究方法28-32
  • 2.3.1 研究工具28-29
  • 2.3.2 实验法29-30
  • 2.3.3 数据处理30-32
  • 第3章 研究过程32-52
  • 研究一: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分析32-46
  • 3.1 研究目的32
  • 3.2 研究假设32
  • 3.3 研究方法32-33
  • 3.3.1 研究工具32
  • 3.3.2 研究对象32-33
  • 3.4 研究结果分析33-46
  • 3.4.1 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分析33-40
  • 3.4.2 农村留守青少年社会适应能力分析40-43
  • 3.4.3 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分析43-46
  • 研究二:对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研究46-52
  • 3.1 研究目的46
  • 3.2 研究假设46
  • 3.3 研究方法46-47
  • 3.3.1 研究工具46
  • 3.3.2 研究对象46-47
  • 3.3.3 实验设计模式47
  • 3.3.4 变量考察47
  • 3.4 实验过程47-49
  • 3.4.1 时间安排48
  • 3.4.2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48-49
  • 3.5 研究结果分析49-52
  • 第4章 讨论与分析52-62
  • 4.1 农村留守青少年在依恋水平方面的差异原因讨论52-55
  • 4.1.1 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2-53
  • 4.1.2 留守青少年性别因素的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3
  • 4.1.3 留守青少年年级因素的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3-54
  • 4.1.4 留守青少年监护类型的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4
  • 4.1.5 留守青少年通话频率的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4-55
  • 4.1.6 留守青少年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依恋水平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5
  • 4.2 农村留守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原因讨论55-59
  • 4.2.1 留守与非留守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5-56
  • 4.2.2 留守青少年性别因素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6-57
  • 4.2.3 留守青少年年级因素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7
  • 4.2.4 留守青少年监护类型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7-58
  • 4.2.5 留守青少年通话频率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及其原因分析58
  • 4.2.6 留守青少年父母外出务工时间因素的社会适应能力差异分析58-59
  • 4.3 农村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考察59-60
  • 4.4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留守青少年依恋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干预效果评估60-62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2-64
  • 5.1 结论62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62-64
  • 5.2.1 研究的不足62-63
  • 5.2.2 今后研究的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70
  • 附录70-74
  • 致谢74-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沛好;;析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J];井冈山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贾晓波;;评《心理自助指南—常见心理问题与自我调适》[J];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06期

3 江广和;曹淼孙;;心理养生视角下的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实践研究[J];山西体育科技;2010年03期

4 张墨;;小学生在校心理适应能力的诊断[J];小雪花(小学生成长指南);2010年Z1期

5 肖丽琴;运用Fuzzy公式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谈钧佩,肖萍,周志英,贾贤贞,陆正川;随读、辅读小学生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7 赵超君;论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J];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06期

8 滕修胜;;强迫与解脱的悲惨碰撞[J];人人健康;1997年01期

9 原献学;李建升;;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适应能力与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2006年03期

10 韦俐俐;;试论研究生社会适应能力[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竺智伟;陈维军;朱丽;徐琳;詹建英;;学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与父亲参与的关系[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2 安媛;;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王继强;;从青少年的成长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4 廖小利;;怎样培养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6 廉茵;;网络犯罪的个案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王树青;陈会昌;;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社会行为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马兰军;王德玮;;拓展训练课程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9 开红;;音乐教学对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影响的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葛明贵;余益兵;;当前中学生几项社会认知特点的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表扬可提高孩子社会适应能力[N];鞍山日报 ;2009年

2 安塞县高级中学 刘煜迪;论青少年的不良行为[N];延安日报;2011年

3 记者 王庭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泰州的未来[N];泰州日报;2011年

4 本报特派记者 任震宇;抵制垃圾食品对青少年的不当宣传[N];中国消费者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许珂;青少年的体育乐园[N];中国体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马之恒;微博打拐:尚需完善的福音[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 北京民意调查所 张锴 王津京;豁达乐观 社会适应能力强[N];检察日报;2000年

8 张健;为3亿青少年的健康和成长请命[N];学习时报;2011年

9 记者 杨颖慧;海盐青少年的科技小发明还挺有实用价值[N];嘉兴日报;2010年

10 古县县委书记 李菲 古县县长 加天山;全社会凝心聚力 倾情关心下一代[N];临汾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竺智伟;脆性X综合征的筛查、诊断和社会适应能力及Fmr1基因敲除小鼠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王艳霞;唐氏综合征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和执行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秦玉峰;染色体22q11微缺失综合征的筛查与诊断及其智能发育状况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陶琳瑾;高特质愤怒青少年的宽恕干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淑英;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英;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7 曲新艺;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9 韩平;针刺长强穴治疗MR认知功能临床观察与突触可塑性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赵苗苗;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霞;农村留守青少年的依恋水平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茂玻;略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3 李盼;上海市高校体育课程社会适应能力目标达成与对策[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4 岳琪;辅读学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志锋;高校网球教学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效果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鹏飞;定向运动的特殊训练对中度智障成年人注意、记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7 孙涛;体育锻炼与聋哑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杨光平;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及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马占菊;拓展训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路锋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评价指标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30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30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1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