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意义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14 16:20

  本文关键词: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的意义分析

作者:不详 更新时间:2012-10-21 10:00:57

一、PISA的教育价值观
    PISA项目的价值逻辑既源于现实,又着意于深远。PISA项目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2011年10月在北京作了以“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的特色:中国与世界的比较”为题的学术报告,向中国教育界和在京媒体再度阐述了PISA的基本理念。他明确而自信地指出:那种在学校背诵一些已有知识以图进入社会后就能借此运用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经济越是发展,背诵能力就越是显得无用;优质的教育体系一定会非常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其面向未来而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引导他们终身热爱学习——这些正是PISA项目多年来所重点评估的内容。[1]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PISA的战略着眼点是一个国家在未来全球社会中能否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即通过观察未来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养来判断他们能否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为本国经济注入后续发展的智性动力。这是经合组织超越一般纯学术研究的高明之处。
    PISA的教育价值观还可以从其官方网站上关于研究缘起所强调的问题来作进一步推断:“学生们已经准备好未来的挑战吗?他们能有效地分析、推断和沟通吗?他们具备了贯穿一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吗?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就是通过对主要工业国家15岁学生的调查来回答这些和更多问题的。每三年一次,该项目评估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了多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分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
    刊登在PISA官方网站之首的这三大问题,表明经合组织基于自身特定性质和宗旨而形成的对各国教育考量的价值焦点所在,宣示了该组织发起PISA项目研究的主要战略意图。正是从“准备好未来的挑战”、“贯穿一生、持续学习”等理念出发,经合组织在实证研究和数量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发行多学科公开出版物、提供相应咨询报告来“智助”各成员国政府制定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或政策。其以PISA为载体的教育研究,正是经合组织应对全球化挑战而展开诸多领域研究的项目之一。
    因此,PISA有别于那种与社会现实利益和人类未来命运保持客观距离的“纯学术研究”,凸显出鲜明的前瞻性、发展性和战略性特征。所谓前瞻性,PISA着眼的时间维度不是社会的昨天或今天,不是训导新人们在回顾既有文明价值基础上而“适应”之、“复制”之、“接受”之,而是考虑新人们在未来能否具备自由公民的思维品格和探究能力,以化解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博弈与市场经济竞争的新挑战——今日15岁的学子恰是十年后活力国家的象征(PISA以每个参与国4500-10000学生数量来保证测试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也正因此,PISA认为面向未来而化解问题的创新能力远比复制既往的知识更具建设性价值。所谓发展性,PISA赋予“发展”一词崭新的时代内涵,它所强调的个人能力本位实质上就是新人面对不可预测的复杂情景而灵活“分析、推断和沟通”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开放性语境中基于独立人格、自由思考而作出自主判断、自主选择的发展性探究能力。PISA高度评价新人炼就“贯穿一生、持续学习的能力”,即在离开学校规定的课程流水线以后能够可持续、永动式地自我开发生命潜能、最大化地释放自己的精神能量——PISA秉持的正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成功就表现为养成新人善于“自我教育”,或者说以自求、自足、自享为特征的“自我教育”远比囿于规束、迫于压力的“被教育”更为重要。所谓战略性,PISA认为正是这些个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奠定一个国家的根基,并提供经合组织成员国综合竞争力不断走强的源源后劲。换言之,成员国也正是凭借这种良性循环和智能增值的人力资本,才可能牢固地、长久地把握全球化格局中的制胜权。PISA一以贯之秉持的教育价值观意蕴深远,且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整个人类的教育正愈来愈倾向于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2]先育新人,再由新人去创生新社会,这恰恰是人类教育“祛蔽”前喻文化为本质的传统观念的价值特点所在。
    二、PISA的教育评价观
    PISA项目创始人施莱克尔在论及世上最好的教育体系的特征时指出,其首要标准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校毕业率,更要重视学生毕业后的创意能力,特别是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来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上获得成功。[3]可以说,这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最高标准和决定因素,正是由这种显性的“后发效应”来推断并评价学校各门学科教学是否对人力资源具有长远的投资意识和引导价值,也正是凭借“后学校时期”之成效来对课程流水线之内炼就的学科素养作出最终的验证。至于施莱克尔谈及的其他诸如教育资源分配是否合理有效、教育能否对优秀人才产生职业吸引力等等,都是围绕着该目标实施的条件或结果。十多年来,PISA正是如此富于预见性地对各国学科教学质量作出持续性跟踪评价和研究。PISA官方网的评价理念强调:“PISA项目评估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获得了多少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来充分参与未来社会的竞争。整个实验期内,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这三大测试科目不仅覆盖学校主要课程,而且囊括成人生活必需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在PISA2003年,解决问题作为一项特殊检测项目被引入对跨学科课程能力的持续考评中。”
    从PISA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科目)等的表述中可以清楚地发现,它完全不同于既往选拔性的考试。首先,在评价目的上,由其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所决定,PISA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于改善教育的品质、优化学生的素养。PISA放弃面面俱到的静态、系列性的知识评价观,从各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即从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入手来发现并诊断问题,以供经合组织成员国政府教改决策之参考。PISA项目把即将完成义务教育的15岁学子作为特定评价对象,这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他们是成员国未来公民社会的基本后备力量,其成长关键期的基础文化和科学素养决定此后一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当然也决定成员国几十年后的基本竞争力和发展远景——对这批学生的评价能真实反映该国未来的软实力水准;同时,更兼义务教育的质量关涉教育公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基础教育“独立价值”的重要性分析   下一篇:高考改革的前景分析

相关文章


  本文关键词:PISA价值观和评价观对中国教育创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15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