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课程政策: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
本文关键词:理解课程政策:一个整合的概念框架
【摘要】:"课程政策"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既有公共政策的一般性政治属性,又具有课程领域特定的专业属性。政治属性体现为课程政策的课程权力及利益分配的实质,专业属性反映在课程政策的课程知识决策的实质,这两者关联的中介就是知识的权力属性和知识所体现的政治关系。一个严密而科学的课程政策分析框架需要统整考虑这两个方面,构建一个"课程权力分配—课程知识决策"的二维概念框架,该框架整合了课程政策的政治属性和专业属性,对于实践中的课程政策活动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我国课程政策研究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新兴的逐渐受到重视的研究领域。正如“课程”与“政策”本身具有多种含义一样,目前学界对于课程政策的理解也存在较多看法。一个严密而科学的课程政策概念框架是一种特定的认知参照系,它决定了对课程政策进行理论观察的基本维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3 胡东芳;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玲;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与英才培养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常素巧;齐丽红;邹爱荣;;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性障碍及政策建议[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张旺;世纪之交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动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4 陈超,郄海霞;西方大学拓展交往功能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5 李子江;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6 蒋洪池;;21世纪美国大学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7 张小敏;;哈佛道德推理课程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8 王义遒;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4期
9 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10 孙朝;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学海;;学术权力概念及学术权力主体[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 罗尧成;;创新性取向下的大学课程结构优化策略[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3 邹晓平;;精英高等教育与大众高等教育:两个体系的解读[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志刚;郑存库;;论一般地方高校的个性化发展[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5 卢勃;;高等教育的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兼谈高等教育的本体存在问题[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6 胡仁东;;大学组织内部机构设置协调机制探析[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祁型雨;利益表达与整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5 李彦荣;中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9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正航;普通物理热学教材知识点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龙宝新;现代课程知识观演进的流派分析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吕思为;我国研究型大学形成的教育政策基础及环境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张立华;中学数学活动课教学和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罗尧成;中国大学课程结构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6 柯闻秀;高校课程国际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7 朱国辉;建立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8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张敏婕;美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及其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秦立霞;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与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胡东芳;课程政策的价值研究[J];教育科学;2002年01期
3 胡东芳;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1期
4 黄忠敬;;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之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5 吕立杰,马云鹏;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中的课程审议——一种实践理性的研究方式[J];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6 黄忠敬;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历史、特点与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东芳;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政策价值观[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2 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3 柯政;;课程政策的执行与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9期
4 胡东芳;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J];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5 白雪松;;课程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8期
6 代建军;;课程运作系统视域中的课程政策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7 薛家宝;英国课程改革政策沿革与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1999年05期
8 任伟伟;课程理论的迷失与重构[J];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06期
9 陈玉玲;;以人为本:当代课程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杨燕燕;;美国课程政策价值取向之探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杨宝山;国际视野的学生评价引发课程政策变革[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马开剑;上海与香港:一种课程新思维[N];中国教育报;2004年
3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何玉凤;校长如何增强课程执行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4 高靓;台湾课改是怎样从争议走入常态的?[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本版编辑 周济 Г.A.巴雷辛 朱小蔓;经典与现代:牵手俄罗斯教育[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邋姜丽静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欧群慧 罗吉华;地方课程建设在民族地区大有可为[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羌建中;校长执行力: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元素[N];天津教育报;2008年
8 记者 李建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赵小雅;从“教材”到“课程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4年
10 崔允o7(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什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东芳;课程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夏雪梅;课程变革实施过程的研究:学校组织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屠莉娅;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德如;论课程文化自觉[D];西南大学;2007年
6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辉;学校课程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政策发展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周勇军;课程政策实施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宝玺;地方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柯政;地方政府的课程政策执行行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路宁;课程政策中的课程权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石艳;信息技术课程的诞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亚鹏;校长的课程执行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欧阳算;农村新课改推进中的城市偏向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李丽桦;所有人的学校也是每个人的学校——当前法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方宏常;论我国三级课程政策的运行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230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30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