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话学习:内涵与形态研究
本文关键词: 网络对话学习 对话学习 网络学习 内涵 形态 出处:《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网络对话学习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人类学习的自觉选择。本文从对话及对话理论的脉络梳理入手,提出网络对话学习内涵体现在对话学习与网络化学习两者在外部、内部与表现三方面自然耦合的特征中,即平等独立的学习主体、协作互动与创造生成的学习过程、多元化的信息思维。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技术化、社会化、个体化三个层面对网络对话学习的存在形态进行了深入讨论。
[Abstract]:Network dialogue learning has become the conscious choice of human learn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ontext of dialogue and dialogue theory.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network dialogue learning is embodied in the natural coupling of dialogue learning and network learning in external, internal and performance aspects, that is, equal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su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and creation, and the diversified information think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istential form of network dialogue learning from three aspects: technology, socialization and individua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引言对话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近年来在教育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有关对话教学、对话学习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在国内逐渐形成了一种热潮。笔者以“对话(式)教学”和“对话(式)学习”为关键词在CNKI知识搜索平台进行主题搜索,得到1600余条相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文涛;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云生;对话式学习:后现代社会的学习方式[J];教育导刊;2002年13期
3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4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5 钟启泉;;社会建构主义:在对话与合作中学习[J];上海教育;200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2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韩传信;;农村中小学教师德育素养提升途径的探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周志刚;孟娜;;对话教学现实问题透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张锦智;张春秀;;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的主体间性视角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徐在中;;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2 崔立宏;;谈高校创新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3 刘法虎;;美国两大高校分类研究的经验与借鉴[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泓;;虚拟游戏的身份认同——网络游戏的文化体验之反思之一[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王春燕;;打造中国人自己的幼儿园课程——以陈鹤琴为代表的幼儿园课程变革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李长伟;韩钟文;;浅论康德的实践教育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汪思锋;;试析雅斯贝尔斯的师生生存交往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檀慧玲;;赫胥黎在近代科学教育普及和发展中的作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运武;田小山;;对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引入对话教学理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10 张宏图;;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飞;自由软件运动背景下的自由软件伦理精神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姜勇,蒋凯;后现代主义视点下的课程编制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2 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3 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5 蒲蕊;师生交往在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意义[J];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6 小威廉姆·E·多尔,王红宇;后现代思想与后现代课程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02期
7 陈建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志群;网络化学习中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J];电大教学;2002年03期
2 曹卫真;;网络化学习评价的理论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09期
3 张天意;阮建海;;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构成要素与模式探讨[J];现代情报;2006年11期
4 高令峰;;信息环境下网络化学习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5 陶磊;;在中职教育中构建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探究[J];才智;2011年25期
6 左璜;;网络化学习研究的文化转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7 左璜;;网络化学习哲学研究论纲[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1期
8 梁芷铭;;网络化学习策略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优化[J];高教论坛;2013年01期
9 左璜;黄甫全;;方法论的变革:走向网络化——新兴网络化学习行动研究述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10 陈建云;;小学生网络化学习评价的思考[J];校长阅刊;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彬;;网络化学习条件下军校学员个性特征对其情感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周旺纯;对小学生网络化学习的调查与思考[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玉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N];吉林日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覃泽宇;网络化学习的复杂性及其研究的复杂范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亚楠;思维导图对网络化学习的激励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惠玲;基于个人网络化学习体系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段雪景;自主课程网络化学习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5 赵学信;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亚强;Blog与个人网络化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余兰;中学生e-Learning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536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5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