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育与生活命题的意蕴解读及致思路径

发布时间:2018-01-29 16:07

  本文关键词: 教育 生活 意蕴 路径 出处:《教育科学》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重提教育与生活命题基于以下原因: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教育本真回归的热切呼唤,生活之于人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异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剥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育对生活的超越与引领等重要内容。探讨这一命题,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生活本质的认识,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理论实践结合,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廓清教育与生活命题应明确教育应超越并引领谁的生活;教育应超越并引领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超越并引领生活。
[Abstract]:The pro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life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e long-term concer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realistic demand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the eager call for the return of educational truth. The proposition of education and life contains the heterogeneity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the rela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the separation of education and life, and the return of education to life. It is helpful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and life and enrich the relev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trengthen the relationship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lif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reform;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Education should surpass and lead what kind of life; How can education really transcend and lead life?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中西部城乡教育公平推进策略研究”(项目批准号:DHA10025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52
【正文快照】: 教育与生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缘何引发,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的提出意味着什么,其意义何在?如何把教育与生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引向深入?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教育与生活命题形成的背景(一)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1.教育为生活做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闰青;;人的文化存在性及其教育意蕴[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秦志学;;教育关怀:意蕴与路径[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李秀勤;;浮躁的教育——有感于杜威的“未成熟状态”理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8期

4 程萍;;基于NLP原理加强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刘晓东;;教育不是侵略[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年04期

6 夏宏;;苏格拉底哲学教育观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3期

7 张裕峰;;爱的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17期

8 ;教育格言[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9 赵联;;对教育意义的探寻[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4期

10 周莉;罗月丰;;离异家庭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与建议[J];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晋芳;;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2 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宋玉华;;教育对知识经济提出挑战所面临的新课题[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6 刘新民;;教育应当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7 朱光葳;;以德治国 教育为先[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荣丽;;浅谈新课改下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10 朱东;田丽;;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淼;迈向现代化的路径[N];青岛日报;2005年

2 曹影;教化的意蕴[N];光明日报;2004年

3 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校长走向现代之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林山;“堵”与“疏”:路径差异的掌声与怨声[N];山西日报;2009年

5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王斐;游戏,一种疗救的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岑建德;教育改革必须解决四个问题[N];中国改革报;2004年

7 深圳市平冈中学 曾旅天;降低教育信息化门槛[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袁桂林;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调查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郝胜花;用创新教育培育人力资源优势[N];经济日报;2003年

10 本报评论员 李胜;“择校”难题并非不可破解[N];深圳商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谢善梅;论人类理解的本质及与教育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姜云飞;从单一到多元——教育融资试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73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473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