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解读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2-22 09:51

  本文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异化劳动理论 教育工作者 出处:《学术探索》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固然有众多优点,给教育事业赋予革命性的意义。不可否认,现代教育技术使教育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使之进入一个新纪元。但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现代教育技术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困惑,已经无法用教育或技术本身的理论来解答,而倘若身处困局中,却只局限于从困局自身寻找,那么当我们兜转数圈后,会发现只是回归原点。因此,需要站在困局本身之外,寻找一种指引,这种指引便是异化劳动理论。本文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视角,从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教育技术工作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以及教育技术中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这四个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困惑进行解读。
[Abstract]:Although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many advantages, it gives r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to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t is undeniable that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as greatly improved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 and brought it into a new era.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puzzles brought about b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tself can no longer be solved by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or technology itself, and if we are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are confined to looking for it from ourselves, then when we turn around a number of times, It will be found that it is only a return to the origin. Therefore, we need to stand outside the predicament itself and look for a kind of guidance, which is the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Marx's theory of alienated labor. From the alienation of the labor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 and his labor product, the alien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 and his labor activity,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and the human being brought by the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four aspects of the alie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 confusion caused by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interprete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分类号】:G4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5 陶秀t,

本文编号:1524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24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8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