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的情感信息选择特征
本文选题: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切入点:情感信息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考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对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特征。方法:通过临床诊断和心理测验选取接受住院治疗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和中学生对照组被试各25人,采用空间Stroop任务的变式进行研究。结果: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557.6±93.3)ms vs.(533.9±85.3)ms,(532.1±88.9)ms,P0.001],对照组对组成中性词的反应时长于消极词[(509.5±80.3)ms vs.(496.1±72.3)ms,P0.05]。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组对组成消极词的反应时长于对照组(P0.05),而对组成积极词和中性词的反应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青少年表现出对消极情感信息的注意选择偏向。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ention and selection of emotional information in adolescents with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Methods: 25 patients in the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group and 25 i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trol group were selected by clinical diagnosis and psychological test. The variation of spatial Stroop task was studied. Results: the reaction tim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group to the formation of negative word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words and neutral words [557.6 卤93.3ms vs.(533.9 卤85.3 Ms / s vs.(533.9 卤85.3s / s], and the control group's reaction time to the formation of neutral word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words. [P 0.05 卤80.3 Ms vs.(496.1 卤72.3 Ms] .The reaction time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group to forming negative words was long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e reaction time of positive words and neutral words (all P 0.05). Conclusion: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adolescent table. To show the negative emotional information attention selection bia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11YJC19002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2sxD2100590) 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x2sxN7090150)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智;江琦;张大均;;网络成瘾者的编码和再认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2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J];心理学报;2007年04期
3 郑希付;;认知干扰还是情绪干扰:病理性网络使用大学生的内隐心理特点比较[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4 郑希付;;网络成瘾者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认知加工特征[J];心理学报;2009年07期
5 杨智辉;王建平;;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J];心理学报;2011年02期
6 叶嘉文;王瑞明;李利;范梦;;语言产生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与抑制[J];心理学报;2011年11期
7 汪新建,付翠;信息加工与情绪障碍──西方关于情绪障碍研究的新尝试[J];心理学动态;2001年02期
8 雷雳,李宏利;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界定与测量[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9 彭晓哲,周晓林;情绪信息与注意偏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树娟;过度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偏向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娇;曾天德;;国内外愤怒情绪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李宏利;刘慧军;李晓佳;;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受益的内涵[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张凤宁;;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心理辅导方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继富;;浅析网络成瘾研究的误区[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8期
5 刘继富;;浅析网络成瘾的本质[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11期
6 刘桂秀;冯银甫;杜艳芳;周宗斌;辜转荣;简峰;;青少年心理问题与行为偏差及其干预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雷雳;伍亚娜;;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8 陈添;周执前;;大学生病理性网络应用的心理特点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周爱保;刘锦涛;康诚;刘艳群;;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7期
10 张鑫;李安渝;;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行为研究[J];电子商务;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雅如;徐展;;同时工作记忆负载对词-面孔Stroop效应的影响[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王枞;涂序彦;刘嘉;;注意-情绪协调的个性化信息推荐模型[A];2006年首届ICT大会信息、知识、智能及其转换理论第一次高峰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伍淳华;王枞;郭燕慧;涂序彦;;情绪-注意-决策信息协调的旅游资源推荐模型[A];第三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7)论文集[C];2007年
4 章崇会;;逆境应对思想在运动队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毕见好;;网络成瘾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治疗[A];中国民康医学杂志创刊20周年优秀论文集(1988-2008)[C];2008年
6 魏文风;黄祖光;秦雄炜;崔亮;;大学生使用互联网调查及网络上瘾程度的调查报告[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吴雅文;黎向良;;学业受挫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上网状况比较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江文庆;;网络成瘾中学生的认知-行为治疗[A];首届全国网络成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宫本宏;王涛;何金彩;;大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A];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换届选举暨“‘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3 陈小异;海洛因成瘾戒断者注意功能障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曹枫林;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脑功能影像学及团体心理干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邵秀巧;特质焦虑者对威胁信息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宗胜;基于注意力的证券投资选择[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7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9 苗笑雨;虚拟与现实:大陆网络虚拟即时交流主体行为与心理机制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10 巫文胜;大学生外语口语焦虑自我图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淑青;主体情绪状态和材料情绪模式对加工过程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小琴;不同神经质水平大学生对情绪图片刺激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志平;初中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成因和干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白新荣;不同性质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理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邵梅;中职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娟;不同依恋风格大学生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及其教育意义[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容;大学生恋爱者认知窄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祁冬燕;不同羞怯水平儿童注意偏向特点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来;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后台行为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敖天侠;初中生自恋类型及其对注意偏向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登峰,崔红;文化、语言、人格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蓉晖,王垒;表情的非对称搜索:有关局部特征及情绪性的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3 沙丽曼;王纯;刘军;钟杰;;宾州忧虑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初步修订[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30期
4 王智;江琦;张大均;;网络成瘾者的编码和再认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年01期
5 莫雷,李利,王瑞明;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6 李利;莫雷;陈卓铭;王瑞明;伍丽梅;;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中的抑制作用——对一例前额叶损伤双语病人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年06期
7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J];心理学报;2004年02期
8 王瑞明,莫雷,李利,王穗苹,吴俊;言语理解中的知觉符号表征与命题符号表征[J];心理学报;2005年02期
9 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年03期
10 李利;莫雷;王瑞明;罗雪莹;;非熟练中—英双语者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效应[J];心理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瑛;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成瘾状况与人格特质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树娟;过度网络使用者的认知偏向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马定松;不同互联网使用动机者的注意加工偏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代方震;高丽;;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初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陈秋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式述评[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3 夏凌翔;江晓楠;;大学生的自立人格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4 张利燕;侯小花;;初中生强化敏感性、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5 雷雳;马利艳;;初中生自我认同对即时通讯与互联网使用关系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彭子文;豆春霞;麦锦城;何庆欢;黄霄敏;;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对中学生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0期
7 马利艳;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4期
8 郭菲;雷雳;;初中生假想观众、个人神话与其互联网社交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4期
9 李宏利,雷雳;青少年的时间透视、应对方式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10 陈松娥;吴汉荣;李丽;刘德良;蒋茂贵;;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宏利;雷雳;王争艳;;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研究述评[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吴文丽;郑希付;殷华西;;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认知需要、情感特征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郝传慧;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网络游戏偏好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运红;高娟;;高中生生活事件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张锋;周艳艳;马定松;;网络使用线索对不同动机使用者上网欲望的诱发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雷雳;李冬梅;;青少年人格、自我调节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宇霞;罗跃嘉;;IAPS情绪刺激图片的评定[A];2004医学心理、军事心理、康复心理、医学心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李富峰;雷雳;;初中生搜索引擎服务偏好、好奇心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运红;陈青萍;;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特征分析及矫正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常云红;陈迪;刘永青;陈红香;;农村初中生网络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函;婴儿为何会“情感偷听”?[N];科技日报;2007年
2 乔颖;一首老歌,为何能让人泪流让人回忆?[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邱林;人格特质影响情感幸福感的机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3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琼;长沙市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2 李宏利;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梅;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动机及其与社会-心理健康的关系模型[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皓;大中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智扬;依恋风格对不同情绪下情感信息加工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付志丹;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马利艳;青少年虚拟自我与人格和互联网使用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运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心理分析及矫正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新风;少年儿童互联网使用及与学习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郝传慧;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弹性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11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61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