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系本科生适应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转系适应 切入点:归因方式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索转系生的主观因素(归因方式、动机)和客观因素(转系决策支持度、专业跨度)对转系适应(专业适应、班级归属)的影响。方法:应用专业适应性、班级归属感量表对北京师范大学19个院系专业的102名转系生进行测查。结果:①转系生在专业适应性和班级归属感上整体情况良好;②归因方式为内归因的转系生在专业适应性和班级归属感上显著好于外归因的,且转系得到他人支持时专业适应性更好;③归因方式、转系动机中的个人兴趣、一时冲动两个维度、以及转系决策支持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转系生适应性。结论:转系生转系后适应良好,归因方式、转系动机对专业适应性和班级归属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subjective factors (attribution styl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 factors (decision support degree, professional span) on the adaptation (professional adaptation, class ownership). The class sense of belonging scale was used to test 102 transferred students in 19 departments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transferred from 1 to 1 had good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class sense of belonging.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class sense of belonging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external attribution. And the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is better when the transfer is supported by others, the personal interest in the transfer motivation is two dimensions of impulse. The degree of decision support can predict the adaptability to some extent. Conclusion: the adaptation is good, the attribution style and motivation can predict the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y and class sense of belonging to a certain ext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基础科学培养人才基金(J0830732)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崔岳;;高校转专业本科生学习生活的现状与问题——北师大转专业学生的调查[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Z1期
2 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6年28期
3 胡斌;皮薇薇;;关注转校(专业)学生学习状况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J];文教资料;2008年14期
4 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3期
5 张炜伟;张景焕;许燕;;男护生学校适应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6 方乐;姜宝法;沈丁萍;孔媛媛;;某高校转专业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配对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文清;大学生专业适应性量表编制及其应用[D];西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韦毅嘉;;教育领域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2 刘加霞;中学生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3 张建伟,孙燕青;关于远程学习效能感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苏昊;;依据心理学原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赵春黎;李娜;吕阳;韩旭;于雪梅;;初中生学习动机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关系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毛坤;;普通大学生羽毛球学练自我效能感培养的研究[J];才智;2009年16期
7 王雪芹;;论动机、学习与自我效能感[J];才智;2011年32期
8 王云鹏;时建伟;;大学生职业选择类型的预测模型探究——以学业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1期
9 张洪梅;胡象岭;彭军生;;梁山县高中生物理学习自我效能感特点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10 邓丽群;;高校教师自主学习动力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杜渐;谭曦;吴朝阳;张杰;张靖;孔军辉;;大学生学校归属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胡婉媚;王洪明;;荆州部分地区中学生化学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分析[A];湖北省中学化学“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文件和论文集[C];2007年
3 宋博文;斯力格;班玉生;;我国高水平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员运动成就动机的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刘微娜;刘学涛;;目标设置对乒乓球运动员自我监控能力的影响[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春兰;网络学习中自我监控的结构与影响因素[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丽娜;自我效能感和集体效能感的关系研究:来自两个群体的证据[D];吉林大学;2012年
3 丁彪;企业领导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电芝;小学儿童数学学习策略的发展与加工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边玉芳;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永垒;学习困难生的学习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8 杜红;经理人员成就动机的结构、评价与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9 暴占光;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实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t$;中学生学业成绩稳定性对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红伟;高职生人格特质、成人依恋与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玉珍;普通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元认知量表的初建及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傅建国;语文新课程背景下自我效能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震;青少年未来取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文世荣;关于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和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关系的实证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张蕴博;自我效能感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实证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志杰;初中生学业成绩及其与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宏毅;新生适应状况倾向性研究[J];重庆商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姜凤华;个性与专业的适应性[J];中国人才;1998年06期
4 赵永亮;个体在信息传递中的行为对组织效率的影响[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武江涛;吴蓉;;男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年01期
6 赵富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7 陈瑜;;医科大学男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8 贾翠平;关青;王明丽;王军辉;董薇;王贺;;浅谈培养男性本科护理人才的必要性[J];吉林医学;2007年04期
9 原霞;论弹性学习制度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意义[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5期
10 吴玉锋;职业适应性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余洁;大学生自尊与自我效能感及归因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曾荣侠;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彩霞;;归因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孔繁昌;周宗奎;;青少年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2期
3 王慧慧;;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6期
4 邢晓沛;王美芳;;大学生迷信心理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年01期
5 张颖;;大五人格、学业归因方式主要特点以及相关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07期
6 邢强;;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罗苏梅;;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杨阿丽;方晓义;;夫妻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其与婚姻冲突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9 郝丙辉;吴家荣;;东北高校学生归因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学理论;2011年22期
10 郭文斌,姚树桥,黄敏儿,吴大兴;自动思维及归因方式对抑郁症作用的多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张民强;宋耀武;;平面广告中不同动机水平的眼动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高丽;张向葵;田录梅;;归因方式和自我肯定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焦虑情绪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孔繁昌;周宗奎;;人际信任在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袁莉敏;张日f;;大学生乐观、归因方式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刘晓祯 赵晨滨;中年人怎样发现生命的意义[N];中国社会报;2007年
2 袁浩龙;孩子学习成绩为何总也上不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3 刘允;别让角色混淆成为绊脚石[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4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5 刘畅 陈玲玲 郜云雁 美 迈克尔·古里安 凯西·史蒂文斯 田文慧 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刘畅 陈玲玲);男女生阅读素养存在差距是世界性难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屏南县屏城中心小学 兰惠清;论“习得性无助感”的克服[N];闽东日报;2009年
7 市社联供稿;建设和谐社会重视公众社会心理疏导[N];天津日报;2010年
8 霍涌泉 段海军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视野下的乐观主义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袁冬华;自我损耗效应及其克服:积极情绪的作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秀君;学习成功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学军;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创造性、未来成就能力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顾鸿;海员归因方式与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4 王昱文;中学生的自尊、归因方式与自我意识情绪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林锡栋;企业员工工作家庭冲突、归因方式及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春燕;大学生自尊水平、归因方式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艳慧;归因训练对低自尊初中生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刘元兴;当代大学生认知失调归因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燕;大学生电脑游戏活动中流畅体验问卷的编制与实测[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左恩玲;大学生成人依恋、归因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22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622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