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及其后果——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3 05:05

  本文选题:教育环境 切入点:教育城乡不平等 出处:《上海经济研究》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学校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相应的教育回报,故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差异将导致教育成就的不同,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收入的不同。本文利用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动态调查数据,从个体求学经历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差异,也探讨了教育的性别差异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成就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会明显提升。相反,在农村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降低。而且教育成就越高,越依赖于教育环境。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看,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在五六十年代有所缓解,但七十年代以来有加剧的趋势,小城市和城郊农村的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提高。因此,消除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环境的建设,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成就。
[Abstract]:Schoo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human capital, while basic 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a large extent,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determines a person's ultimate education level and its corresponding educational return.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ill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which will lead to the difference of human capital level and the difference of income. 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household dynamic survey data based on Shanghai, Zhejiang and Fuj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experie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f peopl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equality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that in urban education environment, people's educational success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the contrary, in rur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eopl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hav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Moreover, the higher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the more dependent they are o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the inequality in educ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eased in the 1950s and 1960s, but there has been an increasing trend since the 1970s. Education in small cities and rural suburbs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people's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hav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equality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educ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crease the allocation of rural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provide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so a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chievements of ru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吴方卫,张锦华;教育平等的地区分化与地区分化下的教育平等——对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状况的一个考察[J];财经研究;2005年06期

2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3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4 王家赠;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5 张长征;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质量关系实证研究:1978—2004[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6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7 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年02期

8 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9 张锦华;基于SST指数的中国农村教育贫困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4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5 陆广品;教育产业与现代产业化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何颖;齐亚伟;;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化与政府调控[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胡明娣,成定平;个人意愿教育投资额的决定[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8 张少华;曹怀信;;教育投入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理分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6期

9 刘峰;;中国区域发展政策理论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安慧玉;;黑龙江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梁双陆;;西部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的理论思考[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曲博;;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贵州省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教育、健康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转型期湖北农村的证据[A];湖北省人民政府第三届湖北科技论坛“三农问题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分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刘东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检验——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考察[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9 蒋辉;张怀英;;湘鄂渝黔边区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4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孙旭;人力资本及其对中国省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9 周娟;FDI与中国区域城乡收入不均等[D];沈阳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晓芳;关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再分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3 孟立春;湖南省高等教育对本省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徐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林芳;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汤华然;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永涛;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0年

10 徐万一;人力资本结构作用和政府教育投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百福,杜晓利;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1期

2 金双华;财政教育支出政策与收入分配[J];财贸经济;2003年01期

3 吴平,吴仲斌;重新认识现行基础教育供给中的效率和公平[J];管理世界;2003年08期

4 白雪梅;教育与收入不平等:中国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6期

5 刘海英,赵英才,张纯洪;人力资本“均化”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6 王家赠;教育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3期

7 赵国庆;中日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06期

8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2002年10期

9 郭克莎;总量问题还是结构问题?——产业结构偏差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及调整思路[J];经济研究;1999年09期

10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水润;论大学创新教育的途径[J];石油教育;2001年03期

2 李晓虹;优化教育环境 发挥德育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周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环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8期

4 马松庭,王斌;现代成人教育管理与教育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09期

5 黄祥淡;网络信息教育环境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09期

6 张治库;教育环境的个性化选择与大学生的成长[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1期

7 周宗伟;;共生的教育环境——信息社会中学校教育技术的运用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6期

8 吕静;;小议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杨小微;;解读学生校外生活的教育内涵[J];教育学报;2006年06期

10 何明;;教育环境中的公共设施设计[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梓梁;王三玉;;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2 孙娟;;绿色教育——承载心灵的成长——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型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3 张鹏;;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程红艳;;杜威与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环境思想的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龙建成;强建周;;信息化校园与大学德育的超越[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韩丁;;联系与发展:审视21世纪的中国体育(二)——科技、教育环境中的体育[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李梓梁;王三玉;;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董志杰;董长虹;;营造幼儿乐园——特色教育环境的创设[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储晶晶;;让环境说话——浅谈幼儿科技教育环境的创设[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汪兴堂;;论智慧开发的教育环境[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黄青山邋通讯员 赖运添 徐燕;福田:营造均衡优质教育环境[N];深圳商报;2007年

2 记者 白铖铖邋驻站记者 陈国民;巴林左旗优化教育环境[N];赤峰日报;2008年

3 记者 吴济海 李凯;李敖之子李戡:去北大体验新的教育环境[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刘剑虹;市教育部门努力营造人民满意的教育环境[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5 市教育局局长 路爱国;着力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和谐教育环境[N];安阳日报;2008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健生;普及考试知识,改善教育环境[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郑少华;对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教育的刍议[N];盘锦日报;2006年

8 郝万东 记者 吴全革;梨树夯实教育基础改善教育环境[N];鸡西日报;2008年

9 万娟;2008——2009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N];经理日报;2009年

10 记者 俞佩忠 整理;构筑更加健康和谐的内外教育环境[N];嘉兴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兴江;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彭建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思远;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及其社会成因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4 佟岩;生涯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董海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新刚;思想政治教育物质环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秦彪生;中共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高小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渗透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成富;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长枫;当代中德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彭岁枫;《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4 宋向春;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蔡瀚枢;儿童美术教育的比较与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威;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大学教育环境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于丽秀;陕西私立高等教育领先地位之原因探析[D];北京大学;2008年

8 朱惠嫣;论教育环境对早年朱熹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7年

9 郭晋陶;我国农村女性知识贫困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10 孟志梅;SOS儿童村维吾尔“家庭”的濡化教育[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19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6519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7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